野猫

编辑部聊天室奶茶与郊野同为快乐老家对

发布时间:2022/10/16 17:21:20   

期主持人

董子琪

想起这个题目是受到某咖啡店将自己称为“第三空间”的启发,所谓第三空间就是在家和办公室之外的含有其他可能的场所。之后又从咖啡店联想到奶茶店,为什么城市人这么着迷于奶茶呢?以我们家附近来说,几个公司(B站、抖音)入驻或将入驻时,迅速多了若干家奶茶店,有高档的,有低廉的,生意都一样火爆。我没有采访过工间去奶茶店的员工的心情,只是以己度人猜测,这也许并不是出于糖精迷恋的生理需求,而是想要有一个“快乐老家”的目的地,一个在家和办公室之外的“糖精教堂”。比如说散步时有一个sugarchurch可去,花不了多少钱,就可以让人从办公室里走出,在上海现在这样的天气里,兴许还能闻到桂花的绵软香味,目睹栾树的花冠由金黄转向艳红,还能聊一些轻松的题目,这和我们是做什么的、以什么为专业都无关系。

最近正好在读梭罗的日记选《四季之歌》,梭罗以热爱漫步荒野出名,其实他不光关心自然的四季更迭循环往复,也关心人之为人的生长周期,尤其在意岁月是如何改变一个人的面貌的。他的一句话也让我特别有共鸣——“成年之后,人好像被派上了特殊而小气的用场,在穷其一生贯彻某种特定的部署,因而不遑四顾,以领会生活和生命的诸种事项。”是不是快乐老家可以让人从“特殊而小气的用场”里解脱出来呢?虽然我们并不能如他一般投身荒野,但也可以创造出在街头市井闲逛的机会。这也和前一阵我采访的台湾作家朱天心的讲述有些类似,她说疫情时,妹妹天衣会在下午开车带她和唐诺“遛一遛”,他们从下午到傍晚在街头散步,是可以让她们从书斋里解放、在街头闲适地交谈、短暂地远离人群也忘记疫情压力的一段时光。

今年夏天以来我常去的地方是耐克中国总部球场后面的小块湿地——我认为这也是新江湾湿地仅剩的最美的所在了,毕竟湿地在房产商围猎下已经越来越少。就在球场的后面,有一条小溪,沿岸是高大的水杉木林,我有时也会以认识植物为目的去那里看看,风吹动水杉叶还有鸟鸣声真好听啊,那些填满堤岸空白充当土地纹路的野草都有着美丽的名字——乌蔹莓、旋复花、鸭跖草……比办公区整齐的灌木好看太多了。我说湿地偏偏要提起跨国大公司和房地产开发,想说的是作为“快乐老家”的湿地,对我来说并不是一块仅供消遣休闲的郊野,而是有更深刻的联结,如果仅是观光,那我的来访和大公司将它作为写字楼背景没有任何分别。同样,梭罗的康科德并不是世外桃源,他很清楚康科德是在波士顿和巴黎的映照下才更加突出了自己的本质,就像陶渊明的乡野生活也充满着贫富的交战、出路和归途的考量。在寻求自己渴望的生活境界这条路上,一个人的状态也许不会那么心如止水。有时会担心我喜欢的快乐老家也被另一些人喜欢,而他们的喜欢会让它彻底消失。

湿地照片董子琪摄

家和办公室以外,你的“快乐老家”在哪里?

潘文捷:好像所有的快乐都是那个不怎么快乐的部分凸显的,中年男子开车到家后,不直接上楼,却坐在车里抽支烟的那段时间,是因为之前的工作疲惫和之后的家庭琐碎才显得格外宝贵。像子琪在引文中说的,喝奶茶是因为在家和办公室之外,所以才显得快乐,那就要问一问家和办公室究竟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陈佳靖:说起来,其实抽烟也是很多人的快乐老家。如果你在工作日路过市区里的办公楼,就会发现总有人站在门口抽烟,当然男士居多,还常常三两成群的。怎么有那么多人爱抽烟呢?烟到底有什么好抽的,就这么上瘾吗?我一度感到不解,后来才明白,很多人并不是真的有烟瘾,他们只是为了找个理由从办公室走出来喘口气,和人说几句工作以外的闲话。在某种程度上,抽烟是再好不过的理由了。在一些非常内卷的公司,你干什么都应该是为了工作,哪怕上厕所都得争分夺秒,但如果你说你出去一下是为了抽烟,别人就觉得可以理解。

赵蕴娴:快乐由不快乐凸显,那对我来说出了北京哪里都是快乐老家。如果一个城市让人绝望,逃出的距离也即意味着你和“快乐”、“喘口气”之间的距离,越是远离中心,越能感觉到松活,看高楼渐稀,灯光渐少,可惜北京不是这样一个有明确中心的城市。它像是俄罗斯方块中途自暴自弃,胡乱拼接,最后弄成一张塞出画面的大饼,你一路逃跑,它一路围追堵截,路过了立交还是立交,出了环道也还是环道,只有闷头把最郊的地铁坐通,打车到一座山下往上走,才能把北京暂时甩在脑后。

不过这种畅快一般只在脑海里发生,夏天来了以后,我早就放弃了肉体逃出的计划,今年北方雨水多,降温快,秋天也不是逃跑的好季节。老家就是很少去、回不去的地方,所以我的快乐老家就是想想罢?

林子人:我是巨蟹座的,以前对“巨蟹座的人很居家”的说法非常不屑,这两年倒是觉得有些道理,原因是……我真的很喜欢研究家居!我的快乐老家就是社交媒体上的家居博主,基本每天都会刷刷他们发布的内容,看他们选择什么样的沙发、床品和灯具,如何规划衣橱的收纳,家中书太多是如何处理的,推荐哪些清洁用品,注意到哪些家装趋势。家具店也是少数如今我依然会定期去逛的实体店铺之一,我会拍下我心仪(但买不起也没地方放)的家具照片,收藏在一个文件夹里,畅想如果有自己的家要如何布置。

仔细想想,我对家具的兴趣好像从小就有。儿时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家都住在一套一居室的单位公房里,在我小学五年级时搬到了一套三居室的房子,我第一次有了属于自己的房间,那种兴奋和期待至今难忘。爸妈也非常尊重我的意见,允许我对这个小小房间的装修提出自己的想法,比如墙壁要刷成粉红色的,要有一个梳妆台,要有一张宽阔的书桌。家是我们能够完全放松的地方,是安全感的来源,某种程度上也是自我的延伸,所以我完全能够理解为什么很多人对买房有执念,虽然在大城市里买房越来越像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但或许恰恰因为是梦想,所以可以让人从现实中短暂脱离,获得片刻的平静与快乐吧。

姜妍:地点,是我这几年常去练太极的天坛公园。爱好,是中医传统文化的学习,当然还有传统太极的修习。去天坛我都是一大早去,然后赶在大批游客进园前离开。光是每日与自然界的这些生命打交道就已经非常有乐趣了,最近在观察银杏叶一天天的变化,另外杨树上时不时会掉下美国白蛾的幼虫,菊花展也开幕了,要抽时间去瞅瞅。练拳正对面不远处的水泥地上每天都会准时出现的跳交谊舞的快90岁的老爷爷已经有两周没出现了,说实话我有点担心他,但他的舞伴每周会来两三天,在那里等他,等不到再独自离开。让我想起电影《爱在黎明破晓前》的场景,这样的等待充满了古典味道。北二门的门洞多了一位每天吹笛子的大叔,吹得很有意境,但在另一边门洞每天唱革命歌曲的大妈据说已经坚持了十几年,依然不会用腹式呼吸。一起打拳的阿姨会带来自己蒸的发糕,让我回家当早餐;另一位阿姨给我带了她爱人自己在山上种的艾叶,让我煮水泡最近练拳不小心弄伤的膝盖。

叶青:看到大家的快乐老家我真是非常惭愧——有段时间我的快乐老家是上视频网站搜模特在天桥(runway)上出糗的视频看。发现大家摔得五花八门:有穿着一身红色长裙,走到pos点,华丽转身后美美掉入游泳池的(到底为什么要在泳池上搭天桥?这本身就是一件足够荒谬好笑的事);也有因为高跟鞋太高,重心不稳,双膝跪地的(所以为什么要把高跟鞋设计得这么反人类?),ouch。其中最好笑的是在年的LxusCharlston时装周,一位设计师在谢幕时可能不知道两条天桥之间的连接物无法承重,一脚踏上后直接消失。看到这里真是痛快极了:哈!让你们平时整模特,现在整到自己了吧!

黄月:如果真有快乐老家,那我可能四海为家。我越来越发现自己可能是快乐阈值比较低的人,一顿餐饭、一次谈天、一篇好稿、一本好书、一部好片、一程远足、一晌清净都很令人快乐。虽然获得这种感受的阈值低,但快乐依然是少的、珍贵的,如果快乐是生命的常态,那么快乐大概就不是快乐,成瘾性物质也就不足以吸引人类追求大脑的欣快。每一点快乐都是恩赐。快乐就像黑沉沉时代里要一片一片收集的吉光片羽,就像漫长长山路上要一点一点欣赏的流云星辰,要仔细的捡拾和认真的对待,或许才能有足够的材料来搭建一个快乐老家。

这个快乐老家也不稳固,如同鸟儿葺巢,是日复一日要修补的,是既有幸运也要努力的;甚至快乐老家可能根本是一个蜃楼,只是记忆浓缩后的一种乐观叙事和简单结论,或是阴翳散去后可能在那里也可能不在那里的情绪遗迹。

“快乐老家”的要点:多巴胺、不花钱和幸灾乐祸?

叶青:笑归笑,同时也会反思自己这样(看出糗视频大笑)真的对吗?把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似乎道德上有些说不过去。文捷说这叫schadnfrud,即在别人发生不好的事情时感到快乐,想了想似乎不全是这样。让我觉得好笑的不是模特出现失误这个行为,而是时装秀常常给我的感觉是严肃的、紧绷的,是“我们在做一件非常了不得的事情”的,甚至有些自命不凡(来自我对时尚的偏见)的,这些出糗的瞬间一下便将这个泡沫戳破了:嘿,你们不过也就是穿着一些奇怪衣服的普通人嘛,干嘛一本正经的样子?让我着迷的是这两者间的巨大戏剧冲突。生活中像这样没必要地严肃、郑重其事的事情和场合还有很多,大家在谈到本周话题时都觉得很少能体会到纯粹的快乐了,既然快乐已经这么稀少,何必这样严肃呢(whysosrious)?

潘文捷:《贪婪的多巴胺》告诉我们,多巴胺这种快乐分子是怎么驱动人类行为的。多巴胺让我们追求刺激,它喜欢的是“获得”,但是获得之后的“拥有”则令它感到无趣。而另一些物质,例如催产素、内啡肽等则是“当下分子”,让我们享受当下。有些人的快乐可能是不断追求刺激,追求新的爱人、新的成功。有些人的快乐老家就是周围已经拥有的人际关系。保守主义者中的“当下分子”更多,因此更喜欢传统家庭生活。而那些疯狂的天才多巴胺系统更加活跃,因此在不断的挑战自我中寻找到更多快乐。如果要说辩护的话,可能这就是我们的生物本能吧。

《贪婪的多巴胺》[美]丹尼尔·利伯曼著郑李垚译中信出版社年

董子琪:看了上面的回答,想起我还有个快乐老家是去老电影院看便宜的电影。在上海我找到过两三家这样的地方,票价只要19.9元。有次看着看着隔壁就开始装修,有的暴躁观众就去骂隔壁。廉价电影院是个特别有诗意的场所,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会倒闭就显得更具有诗意。诶?好像我们的快乐经常和有钱没钱少花钱有关。感觉可以单开一个有钱和快乐关系的话题。

赵蕴娴:其实我还有一个快乐老家是看韩国综艺。韩国艺人在综艺节目里有一项技能叫“肢体搞笑”,一般就是摔倒、运动失误之类的,这也是文捷和叶青所说的schadnfrud。综艺节目本身就不是严肃的,所以这种快乐的点也和时装秀失误不太一样。艺人们一本正经地用不协调的肢体做运动,或者故意逗乐式的摔倒,都让我想起生活不正是如此吗?有时候想把事情做好,但总是皱巴潦倒,一本正经的样子悲伤又搞笑。这时候有人故意摔倒给你看,倒有种安慰,“看,没什么大不了。”这种快乐是以自嘲为基础的。

黄月:快乐无形,有时表现为两颊笑意,有时表现为爽朗笑声,有时表现为肌肉放松,有时空空如也只是内心的一点波澜,甚至仅是波澜不惊的安详,短暂的,安静的。即使有人与你共享这份快乐,你的快乐也只是你的快乐,与他人的程度不同,意义不同,来由不同,记忆也不同。既然如此也便不需要什么辩护,每个人有自己的快乐就像有自己的鱼尾纹。人们一般不追究我的快乐,也就很少需要解释,除了我妈总认为我爬一天山或看一天书会太辛苦,我告诉她,这很快乐。

反思“快乐老家”:工业快乐也是快乐吗?

潘文捷:会反思是不是吃了太多的垃圾食品。我有一阵子特别喜爱上好佳、妙脆角这样的食物,吃得停不下来,这肯定是一种很工业、很人为制造的快乐了。可口可乐、奶茶也都是人为制造的快乐。《食物语言学》里讲到一个好玩的现象,就是人们喜欢用和毒品相关的词比如“上瘾”形容那些廉价美食,会用与性相关的词“丝滑”“诱惑”等形容那些高价食物,尤其是甜点。前者是为了给自己吃那些高油高糖的食物开脱——不是我要吃,都怪它们太让人上瘾了!后者则是形容这些食物给人带来的生理性愉悦。但不论是便宜的薯片还是高价的甜点,最后不还都是guiltyplasur吗?一种带着负罪感和刺激感的快乐。这肯定有逃避的部分。如果要开脱的话,那就是大多数时刻我们是浑身弱点的普通人,只要在需要勇敢的时刻直面人生就好了。

黄月:对快乐本身不太好反思,于凡人而言求苦很难做到,如果不是为了他人的快乐或者日后的快乐而求苦,这种行为似乎也很难说通。自然有自然的快乐,工业有工业的快乐!艳阳高照上山撒野当然快乐,但天气不好时间有限在工业制造跑步机上运动也很快乐。能从最原始食材熬高汤开始烹饪当然快乐,条件不足耐心不够使用一下工业制造鸡精调味也很快乐!

《食物语言学》[美]任韶堂著王琳淳译上海文艺出版社年

陈佳靖:我觉得真正的快乐老家不仅仅是带给人快乐,更需要带来平静和舒缓。喝奶茶、吃零食、抽烟这些都可能带来一时过瘾的快乐,但平静是另一回事,仅靠物质本身恐怕难以达到。我自己的快乐老家也和喝奶茶或抽烟有点类似,我几乎每天都要出门去家对面的街上买咖啡喝,喝咖啡当然会在味觉和身体感受上让我更快乐,但我也常常把“去买咖啡喝”当成一个借口,仅仅是为了走出去喘口气。不要觉得“走出去喘口气”只是把脚踏出门这么容易,更重要的是你在一天当中有没有给自己保障一点时间和心情去做这件事?现代人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封闭的环境下度过的,现代人的大部分压力与焦虑、冲突与忍受也是在封闭环境里产生的,从这个意义上,“走出去喘口气”就变得特别珍贵了。我去临街买咖啡往返也就不到一千米,但能够短暂地放空一下,顺便看看社区周围在发生什么,那些野猫还好不好,树木的叶子变黄了还是变红了,就等于是在为自己充电了。

林子人:反思自己可能陷入消费主义的陷阱。为了满足现代生活的基本需求而消费当然是正当的,消费主义的诱惑在于不断创造新的需求,不断劝告你你现在的生活还“可以更好”,如果拥有了更新、更多、更好的东西,你会更快乐、更幸福甚至成为更好、更值得尊重的人。于是有了戴森V6,品牌方还要说服你去买戴森V15,告诉你最新一代产品马达更强劲甚至还有激光功能能“让隐藏的微尘显形”,但我们真的想把地板上的每一粒灰尘都看得清清楚楚么?我很怀疑。关于消费主义,我们编辑部之前也发过许多文章,在诸多层面对此提出过批判,就今天的话题而言,我觉得消费带来快乐的问题在于它太过短暂也太过飘忽。和“占有”相比,“创造”带来的快乐更具体、长远且有成就感。要获得“自然的快乐”,我认为关键还是要找到一个能让你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创造些什么的事业——它其实也不需要是什么很崇高伟大的东西,人是社会性动物,能够被他人所需要是满足人性需求的最重要方式。能够找到一种被需要的方式,并据此创造意义和价值,大抵就离真正的快乐不远了吧。

姜妍:工业快乐,我理解的是和现代商业逻辑有密切联结的由他者制造的有时候带有成瘾性的“快乐”,与之相反的自然快乐就更质朴一些,也更有自发性,更接近我概念中的快乐本源。比如我喜欢的工业快乐是电脑游戏,从小一路从仙剑、金庸打过来,到现在有时也会玩,但这种工业快乐大多数时候都是以付出某种健康代价作为交换的。比如长时间玩电脑游戏,造成的眼睛、手臂、肩颈的不适以及如果更长期的话对身体可能造成的其他伤害。而不管是子琪喜欢的奶茶还是文捷喜欢的垃圾食品所带来的快乐,当然也有类似的“交换”。

说到“快乐”,我会想到温特森在自传《WhyBHappyWhnYouCouldBNormal?》里面对这个词的一些论述。大意是说,快乐的感觉转瞬即逝,这个时光很美妙,但是这样的时光会过去,因为时间在流逝。

《我要快乐,不必正常》[英]珍妮特·温特森著冯倩珠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年

人们当然会追求快乐,但是快乐可能并非人生的常态。相反一些糟糕的情绪,比如沮丧、失落、伤心、愤怒,反而很多人会习惯性陷在其中久久无法出离。对我来说,尤其是这两年,与其说是追求快乐,不如说是追求平静。尽量把情绪电波的波峰和波谷都拉得越来越靠近横轴。教我们《金匮要略》的中医老师曾经说过,人生好的状态是一出老戏,而不是美国大片。什么意思呢?很多现代大片里,通过刺激性的情节、画面、场景、效果来吸引观众,但是这些其实并不长久。经典的剧目之所以经久不衰,是因为里面的艺术性,即便人们早已知道故事走向,还是愿意一遍遍去品,如同老戏一般。情绪的过度波动对健康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任何事都过犹不及,即便过度快乐也是如此,不然哪里来的范进中举。

最近看了中医妇科大拿柴嵩岩的一些纪录片和采访,她上了年纪后的生活方式反而是学会“躲”和“选择”,比如苦情的电视剧、电视节目她不看,家长里短的是是非非尽量远离,即便是高兴的事也要适度控制,对生命中的喜、怒、忧、思、悲、恐、惊,都可以安然处之。当然这些知易行难,我也是慢慢摸索着前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181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