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黑色野猫现身南非不久前,一位名叫彼得·霍尔的艺术家在南非著名的克鲁格国家公园游玩。突然,彼得看到了草地上有一只与众不同的非洲野猫在活动——它的体型和家猫相比差别不大,四肢较长,令人吃惊的是它全身的毛发都是黑色的。这是彼得第一次见到黑色的非洲野猫,他急忙拍下了几张照片作为证据。图:彼得拍到的黑色野猫为了确认自己拍到的是非洲野猫而不是家猫,彼得把照片发给了克鲁格国家公园的动物专家。根据它的外形特征,动物专家们也一致认为它是非洲野猫。不同于年非洲百年来首次拍到黑豹让众多科学家感到兴奋,这只黑色非洲野猫的出现,却让一些科学家感到不安。图:彼得拍到的黑色野猫在约40种野生猫科动物中,有十几种都存在毛发为黑色的个体,如豹子、美洲豹、薮猫、短尾猫、亚洲金猫等。这些黑色的个体通常被称为黑化个体,是由于控制毛色的相关基因发生了突变(有的是显性突变,有的是隐性突变),致使个体体内黑色素大量累积,皮毛呈现出不同程度的黑色。图:罕见的黑色短尾猫由于基因突变的低频性和不定向性,猫科动物中出现黑化个体的概率普遍很低。但是,一旦出现黑化个体,其相关突变基因是可以遗传给后代的。黑化猫科动物主要分布在亚洲和美洲,非洲的黑化猫科动物较少,近年来仅在非洲发现过几只全身黑色的薮猫和一只全身黑色的花豹。图:年摄影师在非洲拍到一只黑豹,百年来首次这只黑色非洲野猫的出现,首先会让人联想到它是基因突变导致的黑化个体,但对非洲野猫有着较多研究的生态学家玛娜·赫尔伯斯特博士等人,考虑到非洲野猫和家猫的近亲关系,开始思考另外一种可能:非洲野猫或在遭受家猫基因污染。非洲野猫与家猫的关系非洲野猫是野猫的一个亚种,毛发大体上为棕褐色至黄灰色,四肢和尾巴上有黑色条纹,耳朵和腹部呈褐色,眼睛周围有白色毛发。非洲野猫主要生活在半沙漠地带和热带草原中,这种毛色有助于它们融入周围的环境,以躲避捕食者和猎物。图:非洲野猫,和家猫很像野猫和家猫均属于猫科猫属。现在,科学界已经公认,非洲野猫是家猫的祖先。科学家研究了在亚洲、非洲、欧洲考古现场发现的数百只猫的遗骸,通过分析这些猫的DNA,发现家猫都是由非洲野猫驯化来的,最初驯化的地点发生在非洲东北部、西亚、两河流域及附近一连串肥沃的土地,即“新月沃土”。图:“新月沃土”的大致位置1万年前左右,人类在“新月沃土”定居下来,并开垦土地种植农作物。随着粮食收获越来越多,老鼠等啮齿类动物也因“窃取”了大量的食物多了起来。而这些啮齿动物正是非洲野猫最喜欢的食物,它们吸引了许多非洲野猫从野外来到人类居住区域活动。由此,非洲野猫就在这个崭新的食物链中占据了一个牢固的生态位,在和人类共生的关系中,渐渐演化为家猫。再后来,由非洲野猫驯化来的家猫随着农民的迁移被带到了其他地方。在接下来几千年的时间里,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家猫被带到了世界各地。图:非洲野猫捕猎由野猫演化而来的家猫,在自然发生的基因突变以及人类的选择性繁殖下,它们的毛色越来越丰富,白猫、黑猫、橘猫、蓝猫、花猫……不一而足。科学家通过基因分析发现,现在非洲野猫与家猫虽然被分为不同的物种,但它们之间的基因差异很小,不仅能够相互交配,事实上还能产下可育后代。图:黑色家猫因此,将毛色表现型为黑色的基因遗传给这只黑化非洲野猫的,或许不是自然突变的非洲野猫,而是含有相关基因的家猫。非洲野猫与家猫的杂交难以避免克鲁格国家公园是南非最大的野生动物保护区,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千米,分布着大象、犀牛、河马、长颈鹿、狮子、豹子、猎豹等各种珍稀野生动物,每年吸引着全世界数十万的游客到此参观。公园周围与大片人类生活区域相挨,在发现这只黑色野猫之前,工作人员在巡逻中曾多次见到家猫的身影,而且近几年家猫出现的频率有增多的趋势。图:游客在克鲁格国家公园参观花豹那么,这些家猫从何而来呢?通常有两种可能:其一,这些家猫都是附近居民养的宠物,它们跑到公园内溜达;其二,这些家猫因迷路或被遗弃等原因成了流浪猫,在公园内生活。无论哪种情况,在公园内活动家猫都有很大的可能与非洲野猫相遇。由于两者体型相当,且可以交配并产下可育幼崽,所以家猫可能会把自己的基因带到非洲野猫种群中,给后者带来基因污染。事实上,在整个非洲,非洲野猫与家猫杂交的现象常有发生,尤其是那些生活在村庄附近的非洲野猫,和家猫有更多的接触机会。图:纯种的非洲野猫耳朵背面的毛发是褐色或红褐色的。这只罕见的黑色非洲野猫,就可能是家猫的基因污染导致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它的父母分别是家猫和非洲野猫,可能早在几代之前家猫就把相关基因带入了非洲野猫种群。若想证实这一点,最好的办法是将其捕捉然后进行基因检测。但是,在一个相当于以色列国土面积的保护区中寻找一只黑色的野猫谈何容易。自然界不仅非洲野猫遭受家猫的基因污染实际上,除了非洲野猫,其他野猫亚种都在不同程度地遭受来自家猫的基因污染。比如,著名的苏格兰野猫就是一个例子。图:苏格兰野猫苏格兰野猫是现存数量最少的野猫亚种,野生数量不过只有几十只。由于其数量较少,在野外失去了种群优势,和家猫交配的机会也越来越多。目前野外所有的苏格兰野猫都遭受了家猫的基因污染,因此,苏格兰野猫也被科学家认为已经“功能性灭绝”。有类似遭遇的还有黑足猫。黑足猫是非洲最小的猫科动物,和家猫同属于猫属。由于栖息地面积减少、气候变化等因素,近些年来其数量在不断减少。更糟糕的是,由于跑到野外的野外的家猫和黑足猫交配,科学家发现许多黑足猫的血统已经“不纯正”。长此以往,黑足猫也会像苏格兰野猫那样走向功能性灭绝甚至灭绝。图:黑足猫为了让黑足猫更长久地生活在地球上,科学家们建立了专门的黑足猫研究保护机构,目的就是维持野生黑足猫血统的纯正和遗传多样性,并让其数量得以有效增加,远离灭绝的危险。家猫对野生小型猫科动物带来的其他威胁除了基因污染,跑到野外的家猫还会给野猫、黑足猫等小型猫科动物带来其他威胁,例如传播疾病、争夺猎物和领地等。尤其在疾病传播方面,有些疾病家猫患上了可能并无大碍,但是若野生猫科动物染上就可能致命。图:非洲野猫鉴于此,克鲁格国家公园正计划采取诱捕等方式对在保护区内活动的家猫进行捕捉,以减少它们与非洲野猫的杂交,并降低疾病传播的风险,以此来保护非洲野猫种群。从宠物主人的角度而言,不让自家养的猫变成流浪猫、减少家猫在野外活动的时间,也可以降低对野猫带来的威胁。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gx/71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