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王辉明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从江边爬上狮子山,一仰头便看见这条标语。塑在慈云寺正门墙上,不知多少年了,日晒雨淋,江风吹拂,过往舟车行人,抬头就能望见。瞧见时,低头不语,心中便有了些疑惑,难道寺庙是国中之国?这是多年以前的枯水期。从江边步行去慈云寺。十里左右的路程,过了野猫溪,就到玄坛庙,看见狮子山下那个大水湾,水边怪石嵯峨嶙峋,其间耸峙着几块巨大的礁石,岸上是座光秃秃的陡峭石坡。慈云寺就坐落在石坡上。山门前,有一块平顺的坝子,大条石垒砌的堡坎,地面也铺的石板,一年四季,江风吹雨水淋,白白生生干干净净。爬上山,喜欢在坝子上回首俯瞰。大江就在脚下奔流,江岸开阔再无遮挡,水上的行船,两岸的景物,尽收眼底。浩荡江风扑面而来,洗涤得胸襟纤尘不生。山门右侧,坝子连接老街街口。街上也是石板铺路。从房屋把天空遮蔽成一条缝的老街那边来,拐过慈云寺僧房墙角就是街口,心里一惊,街口短得出人意料,眼前天地突然变得异常宽阔而敞亮。路外边只有一家茶馆,是搭建在石崖上的吊脚楼。茶馆门侧的石栏边伸展着一棵黄葛树。山门左侧濒临长江,石崖边伏着一条庞大的石狮,金刚怒目雄视着滔滔江水。佛经有云:演法无谓,犹狮子吼,其所讲说,乃如雷震。所以,便有了传说,因为山下的门坎石羊角滩水急浪险,舟船时有倾覆,才刻了石狮以资镇摄。从此寺庙晨钟暮鼓,梵呗声声,犹如狮子吼,震惊愚顽启智开悟,镇江锁流保佑平安。江对岸有白象街,街口曾有一只白象,隔江与青狮遥相对峙,恰如:青狮白象锁大江。慈云寺筑在石坡上,地势狭窄,庙的进身便不大。山门也不像山中庙宇那样是院墙上的大门,就是楼房下的一道门。跨进门来,迎面就是一坡很陡的石梯,石梯也在楼房内,一级一级爬上去,便穿出了门前的这幢楼房。庙内殿宇却也精巧别致,随着山势层层叠叠一路往上,曲径高低迂回,一步一景。时而敞亮,可观江览月;时而幽静,石壁苔痕暗绿。这庙不仅有和尚,还有尼姑,以前还有佛学院。当年的主持惟贤法师更是得道高僧。我曾见他初一十五在禅房接待信徒,答疑解惑。如今即便江水再枯,堤下江边也无法行走。下游筑坝后,江水抬升,岸边筑起了十里长堤。无论是夏天涨水,还是冬季消退,都是在堤内进行,自然水岸滩涂沙地早就消失了。堤上还修了一条滨江路,腰带一般,从慈云寺旁凌空而过,遮挡了山门。以前在石坡上巍峨壮观的庙宇仿佛陷落进了平地之下。山门是寺庙的脸,这脸无论如何得露出来。不得已,就在门前再垒一台,高出滨江路,与二楼齐平,新开的山门便从二楼进出。进新门已经迈过了原来那坡陡长的石梯。有人说以前来慈云寺,是真正的上庙,现在成了进庙,抬脚迈步平起走就进去了。要是步行,从弹子石这边去,只能沿高高的水泥堤岸行走。到了庙前,再从滨江路桥洞下穿过去。这头一低下,刚好就看到山门前新垒的平台下,留得有一处缺口,恍如一个浅洞窟,这只贴墙而伏镇江锁流的青狮正在里面,形状还算完整。以前那只石狮毁于动乱年代,据说是宋代之物。现在这只石狮是八二年的仿塑,模样差不多,就是没以前那只威武精神。如今又沉沦地下,困在洞中,重见天日看来无望。狮子山上狮子吼的传说似乎就这样终止了。寺庙外墙也重新修缮过了,仍是黑灰色的青砖墙,勾了白缝,还是原来庄严肃穆的模样,可是墙上却没有那条标语了。有人说,见过的人把这几个字留在了心间,如同播撒的种籽,遇春雨就会生根发芽。也许真是这样。听法师讲解,在心里揣摩,明白过来时,心中疑惑便涣然冰释。此国土非彼国土,只是众生平等净土净域之意。如果人人心存慈悲,自心清净,助人为乐,整个世界自然就变得无限美好,成为一片净土。我是大年初一那天去的慈云寺。旧俗,老大初一,不上山便进庙。有人说初一不出门,这个不出门是说不串门。初一那天,人人小心谨慎,不敢乱语,不敢大声,不敢随便碰触东西,生怕犯错,说错做错一错就影响一年。贸然上门,更怕坏了别人的运气,别人忌讳。并非宅在家里,宅在家里怎么上山祭祖进庙礼佛?乘车去容易迷惑。站名太乱。虽然知道慈云寺就在玄坛庙狮子山,可现在站名叫玄坛庙的却无庙,慈云寺有庙却无站,无站不是不停车,是没站名,站名叫字水宵灯。字水宵灯,跟黄葛古渡海棠烟雨龙门浩月呼归歇石一样,是南岸江边之景。有名气,却跟慈云寺联系不上。何况也早已沉入江底,现在有名无景。幸好有车上大妈好意提醒。车上人不多,十多个人,七八个都是大妈,斜挎布袋,一看就知道是去庙里烧香拜佛。这站名应该叫字水宵灯好,还是叫慈云寺好,不妄言。这是城市管理者的事。只希望不要再留下些朝天门大桥不在朝天门这样的千古笑谈。上庙烧香的人很多,进得庙来,一路上都有人维持秩序,只能按着他们的指引行进。刚进山门,大雄宝殿台阶下就有人拦住去路,把你往旁边引:请香走这边,请香走这边。所谓请香,就是花钱买香,花了钱,却不能说买,得恭恭敬敬说请。偏房经营香蜡纸烛,最便宜的八元,两支红烛三根香。十八元的,除了香烛还有一块红布,给菩提树挂红。钱贵些,香烛也都大一些。还有更贵的香,有如棍棒般粗大。买好香烛,随着指引,一路往上,只能顺道看看路边的几个殿。有人进去,跪在蒲团上纳头便拜,却听得有人喊:捐点功德,捐点功德!晕头转向地跟着人走,很快就上到了最高一层,有些殿都没进去,更不要说仔细观瞻缅甸玉佛、金刚经幢、千佛衣、碛砂大藏经、金绣佛挂像以及印度菩提树和摩崖题刻这些镇寺之宝。最高一层有个大坝子,是集中烧香的地方。似乎我们今天进庙,原本就不是为了寻幽探胜,而只是直接来烧香。坝子上,有水池燃烛,有沙池焚香。一个工人在漉水面上的浮蜡,不断地叮嘱人们:一边点香烛,一边念阿弥陀佛。经常看到有人教进庙烧香拜佛的规矩,想起一个故事:说是有个高僧云游之时,曾蒙两位老人关照,临走前,就教他们念阿弥陀佛。说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几年后,当高僧再次路过,看到这对老人的小屋上空红光闪闪罩着五彩祥云,心中甚喜。有位行脚僧经过这里,也听到了二老念经,认为夹杂着方言口音,念得很不规范,就留下来一个字一个字非常认真地教他们念。还大讲了一番佛理,什么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什么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若干年后,高僧再次路过,仍听到有念经之声,可屋顶的红光和祥云却消失了,心里好生奇怪。便走了进去。一问才知,原来两老人经行脚僧指点,心心念念都执作在如何念的细节上,讲究多了,原来的那点虔诚和纯真反而被搅没了。高僧告诉他们,当时没有要求他们,只让他们时时用心念便是,就是因为,念佛不要拘泥那些表面形式,在于心诚。心是真心,本来是佛,一念清净,自性即佛性,这才是真正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就是用心念佛。行走坐卧,心中有佛,只要虔诚笃信,诵念默念都有效果。坝子边有几棵小叶榕,树下有几张大案板,密密地摆着很多小瓷杯,瓷杯盛着油,一点火苗在油面上摇曳。这叫长明灯,为亲人和自己点灯乞福。读小学时,有同学逃课,跑到这狮子山玩,捡回几个灰白陶器,形状古怪,有人说叫亮油壶,是陶灯。可既没有壶口,也没有壶盖,不知怎么加油进去。下面是长圆柱形,像手握持的把子,肚子稍大,不圆不扁还凹凸不平,两边有小耳,可能是系绳悬挂,有一个尖嘴可能是插灯芯。我有次就跟他们走江边悄悄来过,就在庙下那石坡脚,小山一样很大一堆,不知积了好多年。涨水天,大水冲走一些,剩下的那些,缝隙间早就糊了泥沙粘连板结成了一块。不知是个什么东西,觉得稀奇,拿在手中把玩。祥辉的妈妈看见了,急忙喊我们:赶快扔了,这是庙里给死人点的长明灯!点燃香烛分别插好,便从另一条路下山。出了寺庙侧门,又绕回到山门外,在凉面摊吃了碗凉面。虽已立春,江风依然寒冷,把凉面吹得又冰又硬,面里还没放葱花儿,也没放蒜泥姜汁。卖凉面的大姐告诉我,这是讲究,香客进庙烧香拜佛,没有异味,菩萨才高兴。说话间去慈云寺就已经成了去年。今年初一,冷雨凄凄,愁云惨雾,呆在家中,哪里也没去,惟愿春天早点到来!年1月28日改写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gx/83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