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野猫 >> 野猫的种类 >> 人要经历三次觉醒,才能看到自己
莫言在《晚熟的人》中说过这样一段话:
“本性善良的人都晚熟,并且是被劣人催熟的。后来虽然开窍了,但他仍然善良与赤诚,不断寻找同类,最后变成最孤独的一个人。”
当人人都追求出名趁早时,莫言却说自己更喜欢晚熟。
“晚熟的人,到了合适的时候,出现了能让他展现才华的舞台,他便会闪闪发光的。”
莫言自身便是如此。
57岁那年,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成为史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而这一年,距离他开始写作已经过了整整1年。
辉煌来得虽迟,但终究是来了。
获奖之后,许多读者比莫言还着急,希望他尽快出新作品。
但莫言不急不躁,沉寂了长达8年的时间。
8年之后,他携新作《晚熟的人》重返读者视野。
《晚熟的人》:人要经历三次觉醒,才能看到自己
王阳明诗曰:“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
人生海海,复杂繁芜,但万般根源,皆藏于每个人的内心之中。
正确认识自己,潜心修炼自己,从容善待自己。
一个人只有经历了这三次觉醒,才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01
认识自己
《淮南子》中写到:“目见百步之外,不能自见其眦。”
眼睛能看到百步之外,却看不见自己的眼角。
由此可见,人这一生,最难的就是认清自己。
想起这样一则故事:
有只老鼠,整日寄居在佛塔顶上,受人叩拜,食用贡品,并为此志得意满。
有一天,一只饥饿的野猫闯了进来,将它死死按住。
老鼠叫嚣:“人人都向我叩头,你居然如此不敬?”
野猫却轻蔑一笑:“大家拜的是佛祖,和你有什么关系?”
老鼠一惊,可为时已晚,下一秒便葬于野猫腹中。
生活之中,许多人总是高估自己:错把平台当本事,总贪天功为己功。
但事实上,盲目自信必然致败,唯有正确认识自己,才能在人生中免入歧途。
孝惠帝二年,相国萧何去世,曹参接任。
众人拭目以待,期望他能有一番崭新的作为。
却不想,曹参只知“因循守旧”,所有政策、安排,均沿袭萧何的做法。
汉惠帝心有不满,当面质问其缘由。
曹参却并未直言,而是反问:“陛下自以为比高祖皇帝如何?而臣与萧何相比又如何?”
皇帝嗔怒:“我岂敢与先帝相比。”
而后,又不假思索地说:“你自然也不及萧何。”
曹参闻言,娓娓道来:“高帝与萧何共定天下,朝政清明,百姓安乐。您与我只需继承原来的章法,便可安邦定国,又何必节外生枝呢?”
汉惠帝顿悟,对其赞叹不已。
老子有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了解别人,只是聪明;看透自己,才算智慧。
当一个人悟透了自己,便能扬长避短,找准定位,在前行之路上,走得平稳踏实。
02
修炼自己
《菜根谭》中说:“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
意思是:蛰伏许久的鸟,必能飞得更高,最先开放的花,定然谢得更早。
花鸟的精彩,尚且离不开时间的沉淀,人生的成就,更需要在经历中淬炼打磨。
战国时期,苏秦游历各国,希望能一展抱负,缔造伟业。
他一连向秦王上书十几次,却始终杳无音讯,最终只得狼狈而返。
到家以后,迎接他的是一片冷嘲热讽。
妻子冷眼相待,一言不发,嫂嫂更是处处为难,甚至连饭都不给他吃。
但苏秦并没有抱怨,他深知只有修炼自己,功成名就,才能改变局面。
于是,他翻出《阴符经》日夜参修,勤加揣摩,精研纵横之术。
夜深困怠,便拿锥子狠扎自己,就连鲜血流到脚踝,也咬牙硬撑。
三年以后,苏秦再度出山,四处游说,最终合纵成功,身挂六国相印,无限风光。
《诗经》有言:“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一个人只有如骨器般不断切磋自己,像玉石般反复打磨自己,才能抵达人生的至高境界。
有个著名的“竹子定律”:
竹子用了4年时间,仅长了cm,可从第五年,每天的速度便是0cm,六周时间就长了15米。
其实,前四年它并未停歇,而是在昏暗的地下破土扎根,汲取养分,最终才“一步登天”。
古人云:“厚积而薄发。”
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自我积累、修行的过程。
知识需要积贮,技术需要研习,感情需要沉淀,心智需要磨炼。
一个人只有熬得住艰辛,下得了功夫,才能成得了大事,享得了长远。
0
善待自己
杨绛先生在特殊时期,被剃了阴阳头,非常丑陋,还拉出去游街。
回家后,她连夜做了一个假发套。第二天戴在头上,和钱钟书一起高高兴兴去买菜。
有人问她:“受到这样的侮辱,你不生气吗?”
杨绛一脸轻松地说:“我小时候老羡慕弟弟剃光头,洗脸可以连带洗头,这回我至少也剃了半个光头,果然,羡慕的事早晚会实现,有什么生气的呢?”
看到她这毫不在意的样子,大家都松了一口气。
世事无常,起起落落。一味执拗自苦,多半于事无补。
倒不如善待自己,顺其自然,反而能柳暗花明。
作为清朝一代名臣,左宗棠声名赫赫。
可回溯他的人生,40岁前,失意潦倒,一事无成。
出身书香门第的他,4岁启蒙,15岁参加府试,20岁成功中举。
但此后6年,即便他日夜苦读,次会试均不及第。
此时的他,深刻意识到强逼下去,也只会徒劳,便索性放过自己,彻底退出会试。
卸下精神枷锁后,左宗棠的人生,反而豁然开朗。
他充分研判自身情况,定下了“教书、种田、绘图”三个新方向。
他凭借自己积累的学识,为达官贵族的子弟教学,以此养家糊口。
他顺应当时“经世致用”的潮流,通过种地,来熟悉对社会和民生有用的实务。
除此之外,他遍览专著,绘制清朝国家地图,并将自己军事地理的研究心得撰写成书。
有了这些专业经验的傍身,左宗棠很快赢得了一批理念相同的重臣青睐,并通过推荐,成功入朝为官。
慧律禅师曾说:“兴之所至,心之所安,尽其在我,顺其自然。”
随心而动,无谓强求,才是最精妙的为人处世之法。
试着善待自己:该放下的放下,该看开的看开,该转弯的转弯。
失去的一切,会在冥冥之中,以另外一种方式悄然归来。
古人言:“常观己心,莫向外求。”
人这一生,就是在自我探求中,逐步觉醒的过程。
认识自己的局限,修炼自己的本领,放下自己的执念。
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莫言,他的话总是这么精辟,观察生活中的细微小事,从而写出戳入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文字,所以他的文字才能赢得我们的共鸣,他的小说才能受到众人的崇敬与敬仰。
写到这儿,我也很有必要给大家推荐他的新作《晚熟的人》了。
莫言短篇小说集《晚熟的人》是一部读懂人性的佳作,是莫言获诺贝尔奖之后的首部作品,于年出版。由12个故事组成。整体上属于现实主义题材,作者本人也参与到了其中,刻画的是当代农村社会的众生像,很贴近生活。
莫言花费了八年时间才将其完成,他将自己大半辈子的人生智慧与阅历全然写在了书中,毫不吝啬地跟我们分享。我们可从书中学来智慧,将人性研究透彻。
《生死疲劳》:诺奖得主莫言代表作,一部蕴含着能让莫言拿到诺贝尔文学奖的秘密的小说,这是大家对这本书的评价。
读了之后,我的第一感受就是这本书太接地气了,没有什么优美华丽的辞藻,也没有风景如画的意境。有的是各种幽默风趣描述和通俗易懂的方言,而最妙的是他写文的视角。他通过了转世轮回的方式,用动物的视角去写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人情,和人们细致入微的生活习惯跟社会风貌。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说过:“莫言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但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并不一定会得诺贝尔奖,当莫言用魔幻现实的手法,丰富的想象力和大胆地对人性的探索来讲故事后,他就成为了世界级作家。
如果对莫言的《晚熟的人》和《生死疲劳》这两本书感兴趣,点击下面的商品卡,即可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