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野猫 >> 野猫的习性 >> 那抹夺目光辉的珊瑚红
中国人民的欣赏习惯,常以红色代表吉祥、富贵,被誉为“千窑一宝”的红釉瓷,也以其特有的民族风格,成为世界陶瓷史上一颗闪耀着夺目光辉的明珠。
清道光珊瑚红地白梅花纹盖碗
故宫博物院藏
珊瑚红的前身
涉及“珊瑚红”之前,有必要简单介绍一下“矾红”。“矾红”是我国制瓷工艺中很早就出现的低温釉上彩之一,它以青矾(硫酸亚铁带七个结晶水)为原料,经煅烧、漂洗后制得超细三氧化二铁粉末,然后再加入铅粉和牛胶等,以便矾红粉能附着在釉面上。由于该釉以三氧化二铁悬浊体着色,所以“矾红”又称“铁红”。
明嘉靖矾红釉梨式执壶
故宫博物院藏
坦白讲,“珊瑚红”应是“矾红彩”的一个发展分野,现在几乎成为矾红单色釉、色地釉的一个代名词。
从施釉工艺看,矾红器主要可以划分为“描红”、“抹红”、“吹红”三大类,后两者色地釉较多,容易称为“珊瑚红”。
矾红在我国制瓷工艺中使用较早,就明清御窑厂而言,初期阶段多使用它绘制红彩、五彩、结合青花烧制青花红彩以及青花五彩(包括斗彩)等。所以,早期施釉方法以彩笔“描红”为主,“抹红”为辅。“描红”一般线条感强烈、图案精细。
明宣德青花矾红彩海水龙纹盘
故宫博物院藏
抹红在描红时就已经运用,但效果不太明显。当矾红彩图案逐渐由点、线扩大为局部面时,“抹釉法”(或称“刷釉法”)的使用明显增多,因此人们经常用“抹红”来称呼它们。抹釉法缩短了上釉时间、色泽感较强(甚至有些呈油质感,有“油红”之称。)、釉层涂抹不均匀、容易呈现不同程度的刷釉痕迹。刷釉法的应用时间很长,即使在御窑厂掌握“吹釉法”后,不少复杂的局部釉面仍然需要使用抹釉法才能完成。
珊瑚红
“珊瑚红”是明朝中后期景德镇御窑厂制瓷者熟练掌握低温釉上铁红烧制后,在明初矾红彩制作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彩釉。珊瑚红釉,近于朱色,即如红珊瑚之色。古时认为朱乃红之正色,常常作为尊贵的象征。在清代一品高官的帽子上用的就是珊瑚大红帽子。
到了清代,珊瑚红作为一种底色釉(地皮釉)开始出现在景德镇瓷器装饰中。珊瑚红是一种低温铁红釉,是将红釉吹在白釉之上再入窑经过二次低温烧制而成。珊瑚红釉是以铁为着色剂,低温烧造成色。因为烧成后釉色均匀、光润,能与天然珊瑚媲美,所以名“珊瑚红”。
清乾隆珊瑚红描金地开光粉彩婴戏绿里盒
南通博物苑藏
按理来说红色这种全民喜爱的颜色应该在瓷器上出现的几率也很高才对,可是事实往往背道而驰,红色固然好看但是其烧制难度确实非同一般,所以红色瓷器真的很少见。
其一铜红在度就需要分解,可想而知让中国红在度的高温下成瓷更是难上加难。
清雍正珊瑚红地粉彩牡丹纹贯耳瓶
故宫博物院藏
其二红釉是用稀有金属钽烧制而成的,金属钽是比黄金还要珍贵的稀有金属,可以说中国红瓷是用黄金烧成的一点都不过分,材料费是真的贵。再来说说唐代创烧的中国红,古人常常说的十窑九不成之说并不是空穴来风,真的是因为其烧制难度高且工艺复杂,才得来这一说法。而且还要四次进炉:第一次是素烧;第二次是釉烧;第三次是红烧;第四次是金烧。
清乾隆珊瑚红地描金团花绿里女鞋杯
南通博物苑藏
康熙以后珊瑚红釉瓷器并没有断烧,甚至在雍正和乾隆时期更是盛极一时,嘉庆,道光,咸丰时期也都有继承这一工艺。随着年代的变化,工艺肯定也是会有不同的发展的,仔细观察不同时期的瓷器还是能看出差异性的,比如珊瑚红釉的成色变化也是让我们鉴别年代的关键。康熙时期的珊瑚红釉红的比较深沉,釉色暗红没有光泽;雍正时期的珊瑚红釉泛黄,颜色比较亮,更接近天然珊瑚的颜色,这就是工艺的进步表现之一;乾隆时期的珊瑚红釉颜色又变得比较深了,而且釉层厚也许是吹釉次数太多了吧。清珊瑚红釉瓷碗
无锡博物馆藏从上图这些不同时代的珊瑚红釉瓷器中可以看出,在康、雍两朝珊瑚红釉会跟五彩或者粉彩相结合,乾隆时期更是在珊瑚红底色上进行描金,这两朝不论是器物的造型制作、还是图案彩绘都更为精致一些,所以这一时期的珊瑚红釉瓷器也是最出名的。
注:图文收集整理于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