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野猫 >> 野猫的形状 >> 一口气看完全集,这部大女主剧,每一集都想
Netflix又拍了一部小语种剧,堪称年度最佳剧集——
《相遇伊斯坦布尔》
BirBakadr
小语种剧,国内看的人很少,目前豆瓣上9.2分。
外网挺火,IMDb上8.6分。
《相遇伊斯坦布尔》被称为土耳其版《我们这一天》,是近期的一匹黑马冷门佳作。主要讲述的是几个普通人的生活故事,关于女性困境、阶层差异、原生家庭、宗教信仰和职业等。
剧集很有深度,整个故事虽然平淡,但不无趣。
故事发生在伊斯坦布尔,这个文化多元的城市。
有人信奉宗教,每日向真主祷告;也有人崇尚文明,穿梭于现代化的高楼大厦。
这也因此衍生出两类女人:戴头巾的与不戴头巾的。
头巾,是中东地区女人间常见的一种饰品。
从最早穆斯林对女性身体部位的遮掩束缚、到后来随着社会开化,戴头巾已然变成了一种自愿性行为。
但所谓的自愿并不是真正的自由,这背后反映的个人意识、社会共识和信仰驯化使得女性们根本没得选。
在这个略显畸形的社会里,玛利亚与佩里是截然不同的两类人。
玛利亚,被宗教主义驯化的典型代表,就连名字也借用了宗教人物。
她心甘情愿带头巾,信奉真主,崇拜智者。
鄙视随便在男人家过夜的女人,认为这是可耻、不检点,违背伦常的行径。
佩里,崇尚文明的无神论代表,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心理医生。
每日衣着光鲜,出入高楼大厦,从不佩戴头巾,更不能理解那些戴头巾的女人。
在佩里看来,这些女人们明明这么美,为什么非要戴上多余的头巾?
两个乍看上去永远不会有交际的人恰恰碰到了一起。
佩里是玛利亚的心理医生。
在彼此接触后,她们渐渐发现两人虽身份地位悬殊,但却拥有同样的苦楚。
玛利亚身处一个压抑的家庭之中,哥哥做生意破产,嫂子患上重度抑郁,另有两个尚未成年的孩子需要照顾。
白天,玛利亚去富人老板家做保姆,看着老板家出入不同的女人;
晚上,玛利亚面对的是动不动就发脾气的哥哥与总是想着自杀的嫂子。
这种混乱沉闷,令人窒息的生活使得玛利亚心里出现问题,开始间断性的昏厥。
为此,她找到了佩里进行心理咨询,可即便是心理咨询,她也会因没有向智者交代此事而不断谴责自己,偶然在心理医生感染下蹦出的脏话也会立刻收回。
对待爱情她也只是被动接受,选择等待,不敢也不允许大声地表达出来。
佩里亦是如此,纵使职业光鲜,可身为心理医生的她却也需要其他心理医生进行心理咨询。
她害怕亲密关系,不愿接受他人闯进自己的生活,但夜半时分又会感觉孤单。
这不正像现代都市生活的你我吗?渴望爱与被爱,却又恐惧亲密关系的建立,担心失望,害怕麻烦,种种因素促使我们成为一个缺爱、孤单的人。
玛利亚是单纯的,纵使处于传统宗教家庭,但心思纯朴,会喜气洋洋做肉沫点心送给素食主义的佩里,也会津津乐道讲述自己对咖啡机的偏好。
可这样的玛利亚却让佩里慌了神,她突然无法专业对待这个病人,违背保密约定,将玛利亚给自己讲述的一切又告诉了自己的心理医生。
毫无疑问,戴头巾的玛利亚戳中了不戴头巾的佩里心中最脆弱的点,玛利亚病了,佩里也是。
而游离于她们之外,又横跨在她们之间的那一个人,就是谷碧琳。
谷碧琳是佩里的挚友,也是她的心理医生。
同时,还是玛丽亚口中老板带回家的女人。
同样是接受过高等教育,拥有着高学历,高薪资的精英人士谷碧琳也是不信宗教的一类人。
但她却来自一个传统的「库尔德家庭」,之所以努力读书,就是想以此逃离原生家庭改变命运。
谷碧琳的家人信奉宗教,保守封建,视一切不尊重真主的行为作眼中钉。
家中小弟患有怪症,谷医院接受现代科技医治,可大姐却认为祈祷与偏方才有良效,在小弟发病时想用唱歌企图缓解。
意见不和的姐妹俩扭打作一团,一家之主父亲却只是在旁默默叹气。
原生家庭给谷碧琳造成的影响是无法磨灭的,它在无形中塑造了她两极化的性格。
一面是体面的心理医生,一面是辗转于各个男人之间的小野猫。
明明每一次都说着不留宿,可还是挨不住男方的要求,第二天醒来在对方床上。
除此之外,还有玛利亚的抑郁症嫂子,因童年被凌辱的经历让她无法直视自己,敏感多疑又得不到丈夫理解的她病情愈发严重;
智者的乖乖女儿其实是个蕾丝边,常常躲在屋里听着外文劲嗨音乐热舞,却不敢袒露性向……
戴头巾的女人、被性侵的女人、隐瞒性取向女人、独立自主孤身一人的女人、阶级跃升却逃离不了原生家庭的女人…这才是真正的大女主剧。
当然,《相遇伊斯坦布尔》也不仅仅只是一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44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