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份以来,地处北疆的内蒙古已累计出现2例鼠疫死亡病例。新闻回顾:8月2日内蒙古包头市达茂旗石宝镇温都不令村委苏吉新村发生一死亡病例,经内蒙古、包头市两级疾控中心核酸检测、基因测序检测及流行病学调查,判定死者死于肠型鼠疫;8月6日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沙德格苏木毕克梯嘎查,一患者因多脏器衰竭抢救无效死亡,经专家组会诊,判断死者死于腺鼠疫。根据内蒙古鼠疫防控相关要求,两地第一时间发布鼠疫Ⅲ级预警,预警时间持续到年年底,同时对42名(达茂旗35名,乌拉特前旗7名)密切接触者实施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并对死者居住地及其周边实行封锁隔离、全面消杀和灭蚤灭鼠等工作。截至目前,所有密切接触者和周边居民无发热等异常症状,鼠疫核酸检测结果全部为阴性。事件进展:鉴于当前鼠疫疫情防控形势,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发布鼠疫防控线索奖励公告。即日起至年12月31日,各级医疗机构(包括个体诊所、药店)、首诊医生、群众发现发热病人、急死病人和来自疫源地(疫区)的疑似鼠疫病人,或接触过自毙鼠及患病野兔、旱獭、狐狸等野生动物,并伴有咽痛、发热、淋巴结肿大等症状者,要医院报告。医疗机构报告疑似鼠疫病人经核实确诊的,奖励20万元;首诊医生报告疑似鼠疫病人经核实确诊的,奖励5万元;群众报告疑似鼠疫病人,经核实确诊的,奖励1万元。报告—,—。鼠疫:鼠疫是由鼠疫耶尔森菌感染引起的烈性传染病,是我国法定传染病中的甲类传染病,在法定传染病中位居第一位。鼠疫主要在啮齿类动物间流行,鼠、旱獭等是鼠疫耶尔森菌的自然宿主,鼠蚤为传播媒介。鼠疫的流行历史回顾:鼠疫是古老的传染病,曾经在人类历史上出现三次大流行。第一次鼠疫大流行查士丁尼大鼠疫于6世纪中叶开始至8世纪消失,在欧亚夺取上亿条生命。第二次鼠疫大流行从14世纪中叶开始,前后年。欧洲大陆丧失三分之一到一半的人口。第三次鼠疫大流行从19世纪下半叶从云南、孟买开始,最后汇聚于北满(伪满洲国),爆发。其后有山西鼠疫,东北第二次鼠疫,以及欧亚非其它地区的鼠疫,直到20世纪30年代以后才销声匿迹,全球先后死于鼠疫者达数千万。我国是深受鼠疫影响的国家之一。新中国成立后,鼠疫得到有效控制。但由于我国多个省区仍存在不同种类的鼠疫疫源地,近年来一直有散发病例发生。鼠疫的特点:起病急、病程短、死亡率高、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特别是败血性鼠疫和肺鼠疫,如果不加治疗,病死率为30%——%,鼠疫潜伏期短们一般为1——6天,个别病例能达到8——9天。鼠疫的传播:传染源:鼠类和啮齿类动物,其中褐家鼠和黄胸鼠是主要传染源。野狐、野狼、野猫、野兔、骆驼和羊也可能是传染源。病人是肺型鼠疫的传染源。传播途径:1.鼠蚤叮咬传播鼠蚤叮咬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可将病原体(鼠疫耶尔森菌)传播给人,形成“啮齿动物→蚤→人”的传播方式。2.呼吸道感染病人呼吸道分泌物带有大量的鼠疫耶尔森菌,可经飞沫形成人际传播,并可造成人间鼠疫的大流行。3.经皮肤传播健康人破损的皮肤黏膜与病人的脓血、痰液或或患病动物的皮肉、血液接触发生感染。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野外工作者、与旱獭密切接触者或剥食者、牧民是高危人群。鼠疫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预防接种可获得一定免疫力。感染鼠疫的临床表现:根据临床表现和发病特点,可将鼠疫分为腺鼠疫、肺鼠疫、脓毒血症型鼠疫和其他类型鼠疫。腺鼠疫:高热畏寒,伴恶心呕吐,头痛及四肢痛,颜面潮红,结膜充血,皮肤粘膜出血点等,多表现为腹股沟、腋下和颈部淋巴结肿大且发展迅速,一周后淋巴结很快化脓溃破。肺鼠疫:起病急,畏寒高热,头痛,胸痛,呼吸急促,嘴唇发紫,咳嗽和粘膜或血性泡沫痰,常因心力衰竭,出血休克而死亡败血症鼠疫:高热寒战,神志不清昏迷,进而发生感染性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及广泛皮肤出血和坏死鼠疫如何预防: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尽量避免去疫区、疫点,若出现发热、咳嗽等相关症状时要及时到指定医疗机构就诊;严格按照鼠疫防控“三不三报”的要求,外出旅游时尽量减少和野生动物接触,不私自捕猎疫源动物、不剥食疫源动物、不私自携带疫源动物及其产品出疫区;发现病(死)旱獭及其他动物要报告、发现疑似鼠疫病人要报告、发现不明原因的高热病人和急死病人要报告。同时做好防蚤叮咬措施,避免被蚤叮咬。野外工作人员,要提高鼠疫防范意识,加强个人防护措施。广大公众要理性认识、科学应对鼠疫疫情,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来源:央视新闻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zp/6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