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猫

如果人类不捕杀鱼,自然界的鱼类能否寿终正

发布时间:2025/2/14 13:31:18   
无论是宏观的恒星、行星,还是微观的质子、电子,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有一定的生命周期,有的寿命非常长,穷其宇宙的全程;而有的寿命则极短,在瞬间就会湮灭。作为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其寿命对于宇宙甚至地球来说,都是过眼烟云,在生死病死间完成生命的交替和延续。很多生物在生命的历程中,并非从一而终直至老死,而是会面临着诸多对于生命的挑战,在生命旅程的中途便“下车了”。拿常见的鱼类来说,它们是装扮地球水世界的重要生物,其自然寿命也有长有短,不过在生长的过程中,会受到天敌捕食以及人类捕杀的影响,大多数都不能寿终正寝。为了保持种群数量的稳定,很多鱼类进化出了超强的繁殖能力,每次产卵成千上万个鱼卵都是平常操作,有的甚至能产出上千万甚至上亿个鱼卵,然而即使这般逆天的繁殖能力,也只能保障仅有极少量的能孵化成幼鱼,能够顺利成长为成年鱼的则更加稀少,之所以会造成这样的结果,主要原因有:一是自然环境的变化。鱼类是变温动物,对周围水体的温度等环境变化非常敏感,其所生活的水域,水量、水质、水温等条件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到鱼类的生存质量和行为模式。一旦遇到极端的气象条件和自然灾害,造成赖以生存的栖息环境发生根本性或者明显性的变化,那么将有极大的可能致使鱼类繁殖能力下降,甚至直接死亡。二是天敌的捕食。鱼类的天敌众多,水域中的食肉动物,比如齿鲸类鲸鱼、鲨鱼、鳄鱼、乌龟、海蛇等;天空中飞翔的大中型鸟类,比如老鹰、天鹅、海鸥、鱼鹰、翠鸟等;陆地上的食肉动物,比如北极熊、棕熊、野猫、猞猁等,都是捕鱼高手。另外,还有很多动物专门捕食鱼卵或者小鱼苗,比如水蜈蚣、田鳖虫、红娘华、松藻虫等等。三是同类自相残杀。在江河湖海之中,不但时刻上演着“大鱼吃小鱼”的生存之道,而且还会有同种类的鱼之间进行残酷的生存竞争,有的成年鱼类为了争夺舒适的栖息环境“大打出手”,有的成年鱼类会吞食鱼卵,其中甚至包括同类鱼产出的鱼卵。四是疾病和伤病的打击。鱼类在成长过程中,如果因各种原因染上疾病或者身体受伤,那么自愈的几率一般是很低的,有的被疾病折磨而死,有的因伤口感染而死,有的行动能力下降活活饿死。五是人类的捕杀。随着全球人口数量的增加以及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对于海产品、水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其中鱼类首当其冲。据年《世界渔业和水产养殖状况》报告显示,全球人均鱼类消费量已经增长到20.5公斤,这就意味着每年全世界有超过亿公斤的鱼类被人类捕杀食用。因此,自然界中的鱼类,99%以上都无法正常自然地由衰老而死去,这里面固然有人类捕杀的因素,更有自然环境的变化以及动物之间生存竞争本质需要的原因。不过,在人类的影响之下,那些被人类饲养的宠物鱼、以及被人工设施与外界阻隔开来的“保护鱼”,则是有相当大的几率活到自然死亡的,毕竟没有了天敌的侵扰,定期有人类投食,生存的压力已经降到了最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844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