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野猫 >> 野猫的繁衍 >> 爱猫之城这部纪录片里有最美的城猫
《爱猫之城》电影海报
参考消息网10月16日报道在亚欧大陆的交界处,一个呈三角形的海岸缓缓深入地中海,仿佛犀牛的犄角。它的两面受大海的保护,另一面的港口有易守难攻的深水湾,它坐落在大海及大陆之间,仿佛是指环上闪闪发光的宝石。这里是伊斯坦布尔。它看似固若金汤,却曾受尽战火摧残。描写伊斯坦布尔的作品数不胜数,它的历史、文化、民俗也确实值得反复欣赏和研究,然而从来没有一部能像纪录片《爱猫之城》(又名《伊斯坦布尔的猫》)这样,找到如此以小见大的切入点,来展现这个城市独一无二的一面。这些性格迥异的小生灵,用自己的脚步丈量出伊斯坦布尔的街巷,拼凑出完整的异域风情。
首先,这些猫非常有差异性。伊斯坦布尔的一切文化、历史,都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紧密相连,也让它的猫与世界各地的不同品种血乳交融。在中世纪,君士坦丁堡是西方基督教世界抵御伊斯兰教入侵的壁垒,在奥斯曼土耳其眼里,却是觊觎已久、难以下咽的骨头。几个世纪以来,伊斯坦布尔沿海的城墙阻挡了奥斯曼帝国的千军万马,和圣索菲亚大教堂一样,是拜占庭最后的精神力量的象征。但这些宏伟城墙,却阻挡不了随商船到来的船猫(为了控制船上啃食木头和粮食的老鼠而“服役”),它们来自其他遥远的大陆,其中的一些下船后便不再回到船上,就此在伊斯坦布尔定居下来。
因此,我们在纪录片中看到了千奇百怪的猫,有着不同的异域面孔,毛色也多样、好看。它们继承祖先渡海而来的冒险血液,凭着强大的生存能力在这座城市赢得了一席之地。而君士坦丁堡的历届君主,为了战事修葺了纵横捭阖的地下通道,它们如今已经变成地下水系统,给伊斯坦布尔的猫提供了完美的地下交通网。
猫是当之无愧的主角
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如果说世界上有哪个城市的猫最值得拍,伊斯坦布尔绝对当之无愧。
说来也有趣,当时欧洲爆发黑死病,也是因为携带病菌的老鼠从君士坦丁堡登陆。这些猫目睹了几千年来的历史变革,人类为了各种各样的原因互相厮杀,血流成河,神圣的罗马帝国最后的血脉在这里消失殆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由盛转衰……但只有伊斯坦布尔的猫,不分种族、宗教的扎根在这个城市,一脉相承,永远是这片土地的主人。
为了拍摄这部纪录片,导演前后找了三十多个猫的案例,但呈现在影片中的只有7、8个。这些猫是绝对的主角,人类只是陪衬,任由它们高兴了来,不高兴就走。
很多人会说,猫是如此无情的动物,一味索取,不知感恩,为何还有人要厚着脸“贴上去”?对于所有爱猫人士,类似的话不知听了多少。但影片给出了答案:“狗以为人类是上帝,但猫知道我们只是中间人,它们并非不懂得感恩,它们只是懂的比较多。”猫保留着动物最原始的天性——独立捕食的能力、对危险敏锐的嗅觉、平淡如水的点头之交……而由于伊斯坦布尔的猫多是野生或散养,以上特点在它们身上表现的尤为突出。
此外,电影选择的拍摄对象有着不同性格,有的走街串巷,到处卖萌求食;有的高冷矜持,不会为口食折腰;有的懂得分享,辛苦拉扯幼子;有的横行霸道,连在“老公”面前都要吃独食。在表现猫咪个性方面,导演采用了大量第一视角,采集它们眼中的世界。它们所到的地方、停留的时长、看到的人或物,或多或少体现出它们的心理和想法。由此,电影大大颠覆了“猫没有思想”的谬论——它们不仅有思想,而且有各自的性格。
很多亲眼所见的人也表示,没有见过比伊斯坦布尔人更喜欢猫的。
而电影中伊斯坦布尔的人,也有特有的“散养方式”,好生有趣。不仅是《爱猫之城》这部纪录片,很多亲眼所见的人也表示,没有见过比伊斯坦布尔人更喜欢猫的。而他们爱猫的方式,并非把它们带回家——在其他城市,野猫的死伤很大一部分来自人为,但当整个城市都能宽容地接纳这些小生灵时,野生的它们也就不会再惨遭“人祸”,伊斯坦布尔就是如此。
这座城市蒙受了太多苦难,为人类的罪孽和错误承受了巨大的惩罚,直到今天,伊斯坦布尔的人民依旧生来忙碌,但他们却可以用最温柔、尊重的态度对待那些猫,反过来也是一种心灵慰藉。面包店的烘焙师也好,菜市场的卖鱼商贩也罢,或者是青年女画家、老水手,都会对猫“有求必应”。伊斯坦布尔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喂猫的食盆、水槽,标志上写着:“这是猫的水槽,如果你不想下辈子没有水喝,就不要破坏它”。浓郁的宗教信仰让伊斯坦布尔成为名副其实的“爱猫之城”,他们扮演“上帝的中间人”,照顾每一个可爱的灵魂,他们深深相信,“不懂得爱护动物的人,也不懂如何爱人”。
这个身处亚洲大陆和欧洲大陆之间,天主教和伊斯兰教之间的城市,和在上帝和猫咪之间扮演“中间人”的伊斯坦布尔人民相得益彰。而伊斯坦布尔的猫,则在“驯养”和“野生”之间从容游走。三者并立,构成了一副最和谐、美妙的画卷。(文/小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