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猫

人兔战争持续150年,澳大利亚完败,10

发布时间:2023/5/7 13:13:28   

野兔泛滥成灾

俗话说,“兔子急了也会咬人”,说明兔子平时都是比较胆小老实的,只有在被逼急了才会被迫做出反击。

兔子还是食草动物,不杀生,在人们的心目中,这种动物一直是温顺无害的形象,甚至凭借着可爱又呆萌的外形,俘获了无数人的芳心,把兔子作为宠物饲养是一件非常普通寻常的事情。

然而,对于澳大利亚人来说,兔子绝对不是什么温和善良的象征,而是造成灾难的“罪魁祸首”。

在澳洲,人们常常“谈兔色变”,因为这儿的兔子数量实在太多了,已经到了泛滥成灾的地步。任何一种生物,只要数量超过一个标准,就会发展成为令人困扰的生态和经济问题。

美国拥有~万超级野猪,每年至少造成15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同时还造成大面积植被破坏,其他物种生存空间被随之挤压;

中国的“水葫芦”学名凤眼莲,由于其在云南滇池的疯狂扩散,被专家指称患上了“生态癌症”,导致鱼虾大量死亡,池水气味难闻。

兔子也不例外,自兔群自19世纪被引入澳大利亚后,就不断繁衍扩大,数量呈现几何式增长。

早在上世纪20年代,澳大利亚就已经拥有了亿只野兔,这对当地农作物造成了数百万美元的经济损失。

最新的战场是麦格理岛,这是一个位于澳大利亚和南极洲之间的亚南极岛屿。在这里,兔子的数量在短短六年内从不到只增加到只,并且吃掉了大部分原生丛林。

野兔泛滥成灾,带来的仅仅是对植被和农作物的破坏吗?事实远不止如此。除了生产损失外,它们过度啃食植被会引起土壤侵蚀以及水域相关的负面影响;引发本地物种的食物和住所竞争,挤压其生存空间,导致某些物种灭绝;

控制兔子数量还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大大增加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环境的成本。21世纪初,保守估计兔子每年会增加澳大利亚的农业从业人员1.13亿美元的生产和控制成本。

兔子入侵史

造成上述案例的根本原因还是外来物种的入侵,兔子在澳大利亚是一种有害的哺乳类入侵物种。澳大利亚泛滥成灾的兔子主要是穴兔,是家兔未经驯化前的品种,也包括家兔及其杂交的后代。

最初,澳大利亚没有兔子的踪迹,后来这里被选作为英国流放犯人的地方。年,“第一舰队”运送着首批犯人抵达澳洲,一些家兔也就随船到达。

这些移民们将它们带到此处的目的是想作为食物储备,在开头的10年里,家兔的数量并没有惊人地增加。

人们很快发现这里是饲养兔子的“天堂”:大面积密集的草丛、缺乏黄鼠狼等天敌威胁,兔子在这里可以无忧无虑的繁衍生息。农民们就开始使用兔笼来饲养家兔以便食用,一些养殖水平高的农户家里,兔子数量开始了急剧增涨。

真正打开“潘多拉魔盒”的人是英国殖民者托马斯·奥斯丁。早在英国生活期间,奥斯丁就极其迷恋打猎,经常利用周末的闲暇时光去猎兔。

当他来到澳大利亚后,发现当地没有野生的兔群,于是他便请求侄子威廉·奥斯丁从英国带来一些兔子和麻雀。为了方便自己的狩猎活动,他在当地对这些动物采取放养手段,期望将其培育到一定的数量规模。

年10月,他在澳大利亚东南部维多利亚州温彻西镇附近的私人属地释放了24只兔子用以狩猎。如今,人们认为澳洲兔群数量成灾的起源就是这24只野兔的放养,奥斯丁也因此被称为“兔灾之父”。

失控的兔群

澳大利亚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兔子提供绝佳的栖息地,温和的冬季、发达的畜牧业、茂密的灌木丛和低矮植物遍地的大草原。再加上这里缺乏凶猛的肉食性动物,兔子凭借着极强的繁殖力很快遍布了整个澳大利亚南部地区。

兔群的失控是一个意外,它们仅用10年的时间就达到了惊人的规模。尽管人们每年捕猎的兔子数量超过2百万只,其数量竟然也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因为它们的繁殖速度实在太可怕了,一只母兔每年能产下18~30只幼兔。

纵观整个世界历史,都没有任何一种哺乳动物的繁殖速度能够比得上野兔在澳大利亚的繁殖速度。时至今日,兔子仍根深蒂固地盘踞在澳大利亚的南部和中部地区,就连北方沙漠这样的恶劣环境也有零散分布。

兔子不仅都能够大面积摧毁植被,在还没有长大的时候就擅长找到灌木的幼苗,并将它们啃食到完全无法再生的程度。它们还喜欢打洞,进入洞穴和一些本地的穴居动物争夺食物。

目前,兔子栖息在澳大利亚约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从新南威尔士州东南部一直延伸到西澳小麦带。它们已经完全适应了澳大利亚多样化的环境,在农田、沙漠、草原和潮湿的沿海平原上都能够安家落户,并对当地的动植物造成了严重破坏。

持续年的人兔大战

面对这种外表天真无害、实则充满威胁的物种由于数量剧增,很快引起了澳大利亚人的恐慌。为了应对它们的急剧扩散,一场持续年的“人兔大战”拉开了序幕。

然而,在这场“世纪大战”中,澳大利亚人可以说败得很彻底,他们至今也没有摆脱兔子的困扰。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人们试图用围栏、毒药和病原体来阻止兔群的泛滥,但基本上以失败告终。

野兔的数量还在急剧上升,但由于没有官方发布的报告和制图,很难准确估计当今澳大利亚的兔子数量。

奥斯丁最初释放的兔子在东南部海岸,它们成群结队,以惊人的速度向西部蔓延。西澳大利亚人为防止兔子进一步扩散,政府于年在全州范围内匆匆建造了三道防兔围栏。

不幸的是,兔子擅长打洞,这些围栏并没有成功抵挡“兔子大军”的入侵,它们很快进入了围栏内的区域。

传统手段

于是,澳大利亚人只能想出更多的方法试图根除兔患。最初,他们设想的是通过一些传统、常规的措施来控制兔子的数量。比如,在兔子聚集的地区投毒、用火烧毁兔子的洞穴、用烟熏驱逐兔子等。

然而,传统的控制手段的成本是非常高昂的,不但需要密集的劳动力,并且,与兔子的繁殖速度比起来,这些被消灭的数量完全不足为据。

引入病毒

所以,澳大利亚人迫不得己开始尝试非常规的生物手段。在年,澳洲大陆引入一种生物防治剂——粘液瘤病毒。

南美棉尾兔常常会患有粘液瘤病,就是由粘液瘤病毒引起的,兔子一旦感染,这些粘液就会积聚在兔子的皮肤下,导致其内部肿胀。大多数兔子在10天内就会死于出血和癫痫发作。

最初,这种手段的成效令人非常满意,粘液瘤病导致兔子数量大幅减少。在某些地区,甚至高达99%的兔子都被病毒无情消灭了。然而,这种病毒想要在全国范围内传播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蚊子是病毒的主要传播者,但它们的传播效率极其不稳定,全国各地的野兔死亡率也不尽相同。比如在蚊子无法生存的干旱地区,粘液瘤病就没有被很好地传播,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毒的毒性也降低了。

不仅是传播方式的不稳定性,兔子本身也逐渐对病毒产生了遗传抗性,一旦有兔子没有被毒死,那么它们产生的后代也就更加不会惧怕这种病毒。再加上病毒本身已经发生了变化,不像原来的毒株那般威力巨大,如今只能杀死40%左右受感染的兔子了。

发明病毒RHD

不得已之下,澳大利亚又于年引入一种了新型的、能够引发兔出血性疾病(RHD)的病毒。RHD于年在中国首次被发现,在兔群中通过欧洲野兔和家兔传播。这种病毒会导致兔子的肺、心脏和肾脏形成血栓,血块进而阻塞血管,兔子很快就会因心脏和呼吸衰竭而死亡。

这种病毒是通过苍蝇传播的,对干旱地区的兔子也非常有效。RHD病毒自年引入澳大利亚以来,科学家们发现一些地区的兔子数量锐减了90%以上。

这一年,光是南澳大利亚北部的弗林德斯山脉国家公园,地表就有大约只兔子被消灭了,还不包括死于洞穴的兔子数量,当地的一些灌木与红木得以迅速恢复。往后10年左右的时间,兔子的数量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

然而,与粘液瘤病一样,其疗效在澳大利亚各地所达到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比如,在苍蝇较少的澳大利亚东南部凉爽多雨的地区,兔群几乎没有受到影响。

此外,两年前,来自英国的科学家发现,澳大利亚兔子本身携带有一种天然的杯状病毒,这种病毒赋予了其对RHD一定的免疫力。兔子自带的天然病毒是非病理性的,所以不会杀死它们,简直是一种天然疫苗。

经过几次尝试和努力,科学家们绝望地发现病毒和宿主之间总会有共同进化,因此仅靠生物控制永远是不够的。

引进天敌

澳大利亚人还尝试过引进兔子的天敌,比如黄鼠狼、狐狸等小型哺乳动物,然而,这些动物的引进不但对消灭兔群没有太大的帮助,反而会造成新一轮的生态破坏。

因为被兔子过度啃食的原生植被地很容易变成老鼠、狐狸、黄鼠狼等动物的绝佳居所,这些动物不仅猎食兔子,还会攻击农场主饲养的羊和鸡,导致这些家禽的数量急剧下降。

澳大利亚每年除了要消灭兔子以外,还要花费数百万美元清理野猫和狐狸,它们是该国大部分哺乳动物灭绝的罪魁祸首。

结语

对于澳大利亚人的烦恼,中国网民就曾经表示可以用“吃”解决。因为在广大“吃货”的眼中,兔肉是一种可以被多种烹饪的美食,甚至他们还表示如果是在中国,这些兔子早就被吃得差不多了,哪里还会泛滥成灾呢?

不过,澳大利亚典型的特征就是地广人稀,这亿只野兔他们实在也吃不完呀!更何况,野兔体内藏有许多细菌,说不定还残留着之前引进的各种病毒,这下本地人就更不敢随便吃野兔了。

可以预见的是,控制野兔数量在未来的很长短时间内,都是澳大利亚持续存在的一个重大问题。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439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