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猫

2019年度阅读清单

发布时间:2022/12/28 13:47:21   
白癜风爱心传递分享会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5970320.html

文=独居江南

每年都是这样,一定要到年底时,才会惊觉自己书读得太少。但可喜的是今年读的书中有好几本我都特别喜欢。还是按照惯例,列出完整清单,给你作为参考。

《被仰望与被遗忘的》

作者:[美]盖伊特立斯

译者:范晓彬/姜伊敏

他们在一个地方只逗留一段时间,一旦大桥建好,他们就开拔到另一座城市,去修建等待着他们的另一座大桥。他们把所有的地方都连接了起来,但他们自己的生活却永远孤独、飘零。by盖伊特立斯

这是一本让人惊叹的书。作者盖伊特立斯是美国著名作家、记者,“新新闻主义”代表人物。他的雄心是“将非虚构写作提升到前人未至之境,一探虚构作家之禁脔,与同侪菲利普罗斯、厄普代克一较短长”,在看完此书之后,我觉得他真的做到了。

这本书一共分为三个部分,在第一部分《纽约——一位猎奇者的足迹》中,作者用快切的手法向我们展示一个不为人知的纽约。在他的笔下,酒店的门童、地铁的售票员、街边的擦鞋匠、法院的旁听迷甚至帝国大厦楼顶的蚂蚁和街上四处游荡的野猫都变成了镁光灯下的主角。场景快速切换,镜头不断拼接,数据密集轰炸,纽约变得魔幻至极。他往往只须寥寥几笔,就能让一个城市的边缘人物在纸上活过来。第三部分《走向深处》追踪了很多名人的故事,由于我对这些名人都不甚了解,因此代入感较差。

整书最让我震撼的是第二部分《大桥》。作者巨细靡遗地描述了美国建桥工人的生存状态,以及他们修建韦扎拉诺海峡大桥的全过程。栩栩如生的人物、生动逼真的细节、冲突不断的过程……读完这个部分,仿佛亲眼目睹了一座大桥慢慢拔地而起,并最终成功横跨海峡两岸。但在具体的操作层面我真的不敢去想作者是怎么做到的。海量的素材、精巧的结构以及准确的表达,作者的创作过程想必和他笔下的工人建造完一座大桥一样,充满了各种意外、痛苦和挣扎。

《天生不同——人格类型识别和潜能开发》

作者:[美]伊莎贝尔迈尔斯彼得迈尔斯

译者:闫冠男

只有在理解了生活之后才能开始生活。by伊莎贝尔迈尔斯

真的非常感谢这本书,它让我更了解自己,原来我是INFP(内倾直觉情感感知型人格)。这本书解答了一直纠缠我的几个问题:为什么我在做某些工作时会非常痛苦?为什么面对同一件事,我和某些人的意见会完全相反?为什么我遇到的一些人会这样对我?

原来人与人,本就天生不同。某些工作就是不适合你,多努力都没用,有些人就是聊不来,你完全不必自责。读完此书,我又上网查了一些资料,对于自己一直纠结的一些问题完全释怀了,顿时觉得人生轻盈了不少。

《人生的智慧》

作者:[德]叔本华

译者:韦启昌

一个人对与人交往的热衷程度,与他的智力的平庸及思想的贫乏成正比。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庸俗,除此以外,再没有更多别的选择了。by叔本华

很久以前读叔本华的《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对他的“人生钟摆论”惊为天人。虽然不是能完全理解他的观点,但却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了莫大的安慰。像我这种INFP,一直以来都觉得自己和这个世界有点格格不入,青春年少时,也曾怀疑是不是自己的问题。但读了他的书之后,我才明白,喜欢独处其实完全没有问题。

这本《人生的智慧》谈论的内容十分贴近世俗生活:健康、财富、名誉、为人处世的原则、什么才是幸福等等。整本书金句俯首即是,有的让人会心一笑,有的让人茅塞顿开。

《青春》

作者:[南非]J.M.库切

译者:王家湘

幸福的人太乏味。最好还是接受不幸福的重负,试图将它转变成有价值的东西,诗歌或音乐或绘画:这是他的信念。by库切

被这本书一击即中,文艺青年的内心世界都被库切精准地描摹出来了。

《北野武的小酒馆》作者:[日]北野武

译者:姜向明

虽然辛苦,我还是会选择那种滚烫的人生。by北野武

北野武大叔的碎碎念,关于生死、教育、人际关系、规矩和电影。这本书最大的优点就是坦诚,虽然有时很毒舌,但的确揭示了某些人生的真相:

人是不平等的,不管你多努力,做不到的事情就是做不到。

人这种东西啊,不管外表修饰得多么光鲜亮丽,剥掉一层皮后就只剩下了一堆欲望。但是,正因为如此,我们就更应该珍惜那一张皮的尊严。我想,所谓的文化也就是一张皮的尊严吧。

和村上龙那本《男人都是消耗品》类似,很适合装在KINDLE里,在通勤的路上杀时间。

《显微镜下的大明》

作者:马伯庸

在一个庞大的官僚机构里,对政策的执行是有惯性的(比如说在大明)。政策一旦形成惯例,即使周围情况发生变化,官员仍旧会机械地继续执行,不会主动求变,甚至畏惧变化。by马伯庸

明朝小人物的故事,原本早已湮没于历史的洪流中,被作者放大来讲叙,史料翔实,考证严谨,向读者展示了一幅鲜活的明朝基层政治生态图景。

《人间便利店》

作者:[日]村田沙耶香

译者:吴曦

正常的世界是非常强硬的,它会静静地排除掉异类。不够正经的人都会被处理掉。by村田沙耶香

一本讨论“正常”与“不正常”生活的小说,女主36岁,未婚,靠兼职为生。她既不懂所谓的社会常识,也完全没有共情能力,很像一台机器人。只有在便利店,当她穿上制服,按照工作手册,扮演着“店员”这个角色时,她才不会被外人认为“不正常”。

故事很简单,但非常贴近我本人的真实生活,这几年,我也一直在“工作”和“不工作”的状态中切换,也有很多人认为我是“不正常”的,因此读来特别有感触。当我们为了让自己变得“正常”,牺牲掉自己的个性,完全融入社会时,我们就由人变成了一个零件。

《创造性的采访》

作者:[美]肯梅茨勒

译者:李丽颖

什么是创造性采访?代表背后的观众,双方以对话的形式来交换信息,以达到任何一方都无法独自达到的知晓程度。它包括两点:首先,它要以思想和信息的交换来促成较高程度的知晓;其次,在采访中追求人性化和戏剧性的成分,例如,描述处于冲突中的一个人物,而该冲突在经历了一件乃至更多的戏剧性事件后得到了解决。by肯梅茨勒

何为采访?如何做采访策划?采访的具体步骤是什么?如何提问?以及中间可能会遇到的一些突发状况等等……书中对于采访,梳理和阐述得非常细致,完全满足了我的好奇心,而且实操性很强,相信资深记者翻一翻也会有收获。

《莞商密码》

作者:卢忠光

东莞和莞商的生命力,来自一望无际的碧蓝海洋。无涯的大海,开阔了他们的胸襟;变幻的大海,灵活了他们的头脑。by卢忠光

虽然“东莞模式”为全世界所瞩目。但创造“东莞奇迹”的幕后功臣之一,广大的莞商们依然面目模糊。在东莞这些年,我也听过一些关于他们的传闻。莞商藏富于民,有些人虽然身家过亿,但仍然会穿着短裤,趿着拖鞋外出。有时,和你在路边摊上一起吃肠粉的某个大叔,说不定就是坐拥几间公司的大老板。他们不懂经济学,但为何能迅速崛起?他们为什么如此低调,不愿接受媒体采访?他们的主要性格特征是什么?他们的经营智慧有哪些?新生代莞商和父辈相比有什么不同?这本书可以看作是对莞商这个群体的大揭秘,作者卢忠光历时四年历经四稿完成此书试图解答大众对他们的诸多疑问。而且还涉及文化、地理、民俗、语言、风土人情等等,几乎可以算是一本关于东莞的百科全书。

《商业模式新生代》

作者:亚历山大奥斯特瓦德/伊夫皮尼厄

商业模式描述了企业如何创造价值,传递价值和获取价值的基本原理。by亚历山大奥斯特瓦德

本书把商业模式分为9个构造块,并提倡用可视化的画布的方式来设计新的商业模式,这样一来,一切都变得很简单。但是,这本书只提供了框架,并不提供路径。也就是说,如果你要创业,这本书只是帮助你迈出第一步。不过对我这种小白来讲,还是很受启发的。

《寻找桃花源》

作者:卫毅

山的那边仿佛才是一个看不见的桃花源。少年人好像都是如此踏上了通往远方之路。那个桃花源永远无法抵达,但人们从未停止寻找。by卫毅

《南方人物周刊》前采访总监卫毅的作品,书中收录的是他历年来最优秀的人物特稿,但比较特别的是,他将自己整个家族和受访者的故事交织在了一起,形成了一个“复调”叙述的作品。不同的人物命运相互映射,也因此让整本书呈现出了更磅礴的气象。

《南方周末特稿手册》作者:杨瑞春/张捷等

追寻文字的美,呈现复杂的真。by南方周末

《南方周末》有过一个群星闪耀的时代,李海鹏、南香红、沈颖、袁蕾、曹筠武等才华绚烂的记者都曾经是其中的一员,他们共同开启了中国的特稿时代。不同于普通新闻的直白,特稿在真实的基础上,常常会用更多的文学技巧去讲故事。情节的铺垫、氛围的渲染、人物性格的刻划、真实细节的描摹,让整个故事更加细腻和动人。《南方周末特稿手册》集结了他们的特稿代表作,通常是借由一个小人物或小事件来反映一个大时代。其中《举重冠军之死》、《车陷紫禁城》、《系统》这几篇我特别喜欢。但整本书最让我受益的是每篇特稿后面的记者手记,以及编辑张捷的那篇《南方周末特稿的选题与叙事》。前者让我看到了不同记者在操作不同选题时的工作方法,后者则让我对《南方周末》特稿的方法论有了系统的认知。

《激荡三十年》

作者:吴晓波

急速变化的世界,怅然若失的个人命运,传统与现代,个人与群体,不同利益集团的冲撞和考问,这是30年的成长底色。by吴晓波

年至年对于中国来讲,是不可复制的30年。本书以时间为线索,用新闻作材料,展示了激荡的时代背景下企业家们波谲云诡的命运。

《幻夜》

作者:[日]东野圭吾

译者:[美]李炜

这世上任何人都有弱点,如果能掌握对方的弱点,不管她如何挑衅,我们都不用担心。by东野圭吾

《白夜行》秭妹篇,情节和人设都很类似,但女主新海美冬比唐泽雪穗更狠毒。雪穗对亮司还有某种程度上的爱意,但美冬几乎就是一个没有感情的机器人。为了达到目的,可以利用一切的人和事。相较《白夜行》而言,本书的人物塑造和故事情节都要逊色一些,不过仍值得一读。

《纽约投城》

作者:李志超

城市叫我们结聚,又叫我们分离。by李志超

香港跨界艺术家李志超浪游欧洲后的作品之一。那时他还年轻,有一天在杂志上看到了一篇关于纽约的文章。放下杂志后,他就动身去了纽约。

书中很多的心情和我们初到异乡时如出一辙,刚到大城市时的兴奋,找不到房子时的窘迫,面试工作失败时的失落,和新朋友聊天时的喜悦,以及郁郁不得志的苦闷。

和我们不同的是,李志超的作风大胆破格,对陌生的城市,有着比常人更敏锐的感知和观察,所以在这本书里,我们通过他的视角,可以看到一个更文艺更疯狂的纽约。

《旅行的艺术》

作者:[英]阿兰德波顿

译者:南治国/彭俊豪/何世原

构成幸福的关键因素并非是物质的或审美的,而永远是心理上的。by阿兰德波顿

坦白讲,有些失望,因为书中很多内容是摘抄的,而且观点也并不新颖。

《大投行家》

作者:高尔基(中国人)

这个行业只给你现在,不给你将来,你的将来都得自己思考探索,你在这里苦苦熬过每一个现在,然后到你想有一个将来时,你就自己去找。by高尔基

本书最大的优点是真实,最大的缺点也是真实。因为太过真实,所以戏剧性稍显不足,有些平淡。但如果你想了解在投行工作是一种怎样的体验,这本书会给你答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261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