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猫

谈谈春节的禁忌

发布时间:2022/5/19 19:39:52   

禁忌是关于社会行为、信仰活动的某种约束限制思想和做法的总称。作为一种迷信习俗,在原始社会及现代落后愚昧的地区都有大体稳定的禁忌惯例或规约,人们用以规范自己的信仰行为。禁忌行为起源于巫术,是投射心理的反映,禁忌的基本叙事模式是不要做什么,否则就要受到惩罚。以禁止性的行为为参照而作规范,归根结底是通过恶果的威慑力阻止某类行为的发生。因此某些行为被赋予了特定含义,若是发生与信仰“正向同行”的事情则视为吉利,相反,若发生“逆向相悖”的事情则视为灾祸将至。

禁忌的出现以趋利避害为目的,禁忌活动种类和方式更为多样,谚语云“正月忌头,腊月祭尾”说的就是年前岁尾的禁忌种类最多。春节禁忌可分为语言禁忌和行为禁忌两大类。由于禁忌众多,妇人也可忙里偷闲,谚语“正月里忌讳多,好过了懒老婆”指懒媳妇借此机会偷闲躲懒,实际上也是用禁忌的手段提醒人们春节要休息规整,不要像平常时日般忙碌。春节禁忌因地域、民族各不相同,然其本质有共通之处。

谚语云:“过年不要说狂话,免得吉利跑出家”,春节语言禁忌方面的最大特点是要多说吉祥话,认为多说吉语少说凶语也会投射到自身,新的一年便会丰吉少灾,谚语“正月初一说吉语,一年到头都顺利”就是这种心理的映射。语言禁忌,一方面表现为对语言灵物的崇拜,另一方面表现为某些语言在特殊场合下的禁用和代用。前者表现在口头直接说出吉利的话,如“恭喜发财”“新年快乐”“年年如意”等;后者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词语的禁用。民间春节忌说“穷”“死”“病”“倒”等字眼,例如谚语“清早除夕忌讳说死说鬼,正月初一不要扫地泼水”,“死”“鬼”代表不祥,自然避而远之;谚语“三十日说不得猫”,传统迷信认为猫能通灵,过年说猫会伤害离世的亲人;也有的民间说法是猫是丧兆的象征,因为猫能嗅到腐臭味,如果野猫进门则预示着丧事的到来,流传着“猪来穷,狗来富,猫儿来时戴麻布”的说法。台湾地区流行猫死后定要入土的说法,否则经过风吹雨淋猫便会成精害人。有的地区认为猫通人性,能懂人语,若是有不得体之语被猫听到则会给家族带来灾祸。二是,如需道出禁忌语时也要用旁字替代或用皆以吉祥话消除晦气。例如若是饺子煮破了也忌讳说“破”字,而要说“挣了”,“挣”的意思也为用力挣脱,“挣”又有“获得”“得到”的意义,如此一来,既能表意又图了吉利。民间流传的谚语“勤俭头上起,新年不打碗”,新年碎碗既是浪费又不吉利,要说“碎(岁)碎(岁)平安”加以补救;还有谚语“正月初一不劈柴,有人送柴说进财”,“柴”与“财”谐音,大年初一砍柴会断财路,如有送柴断不能拒绝,而要口说“送财”。以上种种皆是通过语言崇拜或语词形式上转移的方式避免灾祸,以语言的禁忌影射未发生之事。

春节行为禁忌颇多,集中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清嘉录·岁朝·忌讳附》:“元旦为岁朝……俗忌扫地、乞火、汲水并针剪,又禁倾秽、瀽粪;讳啜粥及汤茶淘饭。”可见清代就有忌针、忌火、忌扫、忌挑水的习俗。忌针的说法不同,相传正月动针会伤太阳神之目,忌针之俗源于唐代社日不动针之说,唐·张籍《吴楚歌词》记载:“庭前春鸟啄林声,红家罗襦缝未成。今朝社日停针线,起向朱樱树下行。”后演变为正月忌针。从谚语中可以看出基本上整个正月都是不能做针线活的,通过违反禁忌遭受的后果劝诫妇女们不要劳作,适时休息。有如是“初三、二十三,拿剪弄锥扎眼瞎”“初八不忌针,要害眼瞎病”意思是初三、初八、二十三做针线活会害眼病;“初七初八,老鸹拔芽”意是指初七八若动针线乌鸦便会毁坏禾苗;“初十不忌针,剪了老鼠尾巴不安宁”“初十莫做针线活,不然要害姑儿疮”这里的“姑儿”指老鼠,“姑儿疮”是一种由鼠菌引发的皮肤病,相传正月初十为老鼠节,老鼠在这一日娶亲,“剪了老鼠尾”则是妨害了老鼠成亲的喜事,老鼠自然会报复,实则期盼通过此法使老鼠便不再祸害粮食;“正月初五无忙人,用了剪刀有祸根”,说的是动剪刀有灾祸,既是为了防止发生意外,也是劝人们莫在春节工作。若是正月不做针线活则能“正月里忌针,家家都兴”,即给家族带来兴旺。

其他的禁忌还有勿杀生、勿挑水、勿砍柴,种种禁忌的背后既有感恩万物的成分,也是对辛勤劳作一整年人们的稿赏。“初三、二十三,镰刀斧头不敢沾,老驴老马不备鞍”“腊月廿四五,锄刀不动土”意指勿砍柴、勿骑马;土家族谚语“三十不杀生”意指放生,以积德求祥,类似谚语还有“正月初一,荤腥忌吃”“初一不杀生,早上吃火饭”亦指不杀生;“三十挑水,惹怒龙王”“大年三十莫多嘴,大年初一莫挑水”相传龙王也要过年故不能惊动,体现了人们对井水的感念;“正月初一迎新春,渣渣不准扫出门”“正月初一,扫地不宜”正月初一忌扫地,认为会把财气扫出门,直到破五过后才能清扫;“正月初五石不动,谁动石头害眼病”动石害病的禁忌源于古代的石崇拜,石头是生活日用、修建房屋的重要工具,有地方有正月初十过石头节的风俗,以求石头庇佑孩子健康成长。

还有部分禁忌带有浓厚的祈福心理,这只是人们的内心愿景,并无实际的理据可寻。“放鞭断了响,来年不吉祥”则是祈福心理的反映。“除夜犬不吠,新年无病疾;除夜恶犬嘷,新年多火盗”意思是除夕夜以安静为吉,实则是除夕要请祖宗回家过年,表现出对祖先的敬重,有家狗看家护院,能卜来年吉祸。

人际关系方面的禁忌体现在勿借物、勿讨账、勿串门。谚语有“正月初一不讨账,三十晚上好还钱”“过年莫借钱,借钱穷一年”一年当中欠的钱要在年前还清,若有困难不能奉还债主也不能在正月初一讨要,一则图吉利,二则维护了亲戚邻里间的和谐;河南驻马店地区谚语“过年不借物,借物要丢福”,湖南郴州谚语“正月初一早上不借火”,“火”象征红红火火,民间认为借火会抢走别人的福气;“大年初一不串门”有说法是腊月底不吉利,初一串门会给邻居带来晦气和麻烦,实则初一同族间拜年要减少邻里间的走动。

春节禁忌植根于中华文明的土壤,是春节文化的重要部分,因春节习俗的地域性特点,禁忌也呈现出纷繁多样的样貌。虽则某些禁忌为愚昧迷信产物,谚语中也体现要对禁忌中的迷信成分区别对待,流传有谚语“无忌无忌,大吉大利”,意思是不被迷信欺骗才能家道富足。然而,禁忌将特定行为与祸福凶吉联系起来,故在百姓心中具有神圣性与稳定性。中国人自古把福禄寿喜看作吉祥的写照,春节期间的种种行为禁忌旨在祈求福祉以得到庇佑。在诸多禁忌营造下的春节呈现喜乐融融的氛围,也承担着传承文化观念、调节身心、提示、约束和监督的功能。

黑寂之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290.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