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野猫 >> 野猫的习性 >> 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到自由恋爱自主结婚,
婚姻,应该是两个人心甘情愿步入婚姻,开始人生的又一过程。
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在爷爷那一代,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孩子还未出生,就订下了婚约,在成年之后,不论对方是残是傻,都需要结为夫妻共同生活,他们之间,不存在爱情,更多的是搭伙过日子。
奶奶是童养媳,幼时恰逢荒年,姊妹四五个,最终只活下来两个人,一个被送到爷爷家的童养媳奶奶,一个是送到一个人家当丫鬟的姨奶奶。
奶奶9岁来到爷爷家,15岁回自己家,18岁又嫁过来,一辈子生了五个孩子,生而操劳。爷爷一辈子没管过事,家里家外都是奶奶一个人操心,从小到大,和爷爷奶奶生活在同一个院子,爷爷不爱讲话,佝偻着身体,拿我的废旧作业本卷着烟抽,时不时提醒我说要我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奶奶则风里来雨里去,农忙捡庄稼,农闲到处跑着挖蒲公英类的野药草晒干卖钱。
爷爷奶奶之间的相处模式,一般都是奶奶在大声训斥,爷爷反而一声不吭,不知道他们幼时还有年轻时的相处模式是怎样。
爷爷去世两年多了,奶奶八十多岁一人守着家里的院子,干不动了,也跑不出去了,养了十几只小鸡和一只野猫,偶尔在家倒腾一下屋外的菜园,不知道某个闲下来晒太阳的下午,她是否会想起,那个她从小玩到大的伙伴,最后变成她男人的那个老头子。
二、媒妁之言下的自我平等
父辈,他们的婚姻,很多也源自介绍,但是介绍人和父母并不能成为决定婚姻的重要因素,这时的婚姻,已经开始有自我平等的独立意识。
爸爸妈妈不止一次的说过,他们其实都不是对方最开始相中的那个人,但是阴差阳错,也就走到了一起。但是他们在结婚前,也并没有过多的接触,爸爸是因为妈妈上过高中,以后孩子的教育不用操心;妈妈是因为姥爷说爸爸老实,以后不会欺负她。
最开始见面的时候,我们家是没有房子的,爸爸是最小的儿子,在姑姑嫁出去,两个爹爹和爷奶分开家之后,家里一分钱没有,爸爸靠着外出盖房子,钓黄鳝,一点一点把家里房子盖起来,从见面,到结婚,房子盖了三年,他们也都等了三年。妈妈告诉过我,她曾经还偷偷跑去爸爸家,看他有没有在盖房子呢。
就这样,结婚第二年有我,第九年有我弟弟,一家四口,有儿有女,有老有少,一个家,也就这样组建起来了。
外人眼中,我们家是绝对的幸福家庭,爸妈不吵架,孩子听话懂事。其实,哪两口子生活几十年,真正没有红过脸吵过架呢,不过是在一起久了,脾气磨合好了,很多事情,知晓对方是什么样的人,有什么底线,生气了冷战两天,该吃吃该睡睡,过几天又乐乐呵呵一起商量家中大小事件。
两个人生活久了,脾气秉性都磨合差不多了,妈妈生气时慢慢在减少冷战次数和时间,也学会让我和弟弟在中间当传话筒,有时候会觉得很好笑,两个加起来七八十岁的人了,一吵架还玩冷战,然后让我和弟弟跑腿传话,双方拿个东西,彼此问问吃什么饭,明明说的话对方都能听到,偏偏让孩子当传话筒,到底谁才是孩子。而爸爸也在生活中,从直男变成偶尔会说几句好听话哄老婆的中年男人,偶尔冒出几句“老婆真好”、“谢谢老婆”,时常把我妈逗得哭笑不得。
两个人现在的状态,谁也离不开谁,用妈妈的话,爸爸还没说话,她就知道他要表达什么内容。
这就是磨合,亦是婚姻。
三、90后婚姻的自主自由
到了我们这一辈,婚姻是彼此双方在经过长时间恋爱考量之后的选择,婚姻自由。
自由的婚姻,或源于爱情,或源于需要,双方选择在一起,肯定是已经做好了准备。
在经历过恋爱长跑,或者婚前同居试婚的过程之后,结婚,更多的是顺其自然,一种对彼此法律上的承诺和认同,对自己思想和行为上的自愿约束。
因为选择是自己做的,更多的结果也由自己承担。婚姻的幸与不幸,两个人的沟通和磨合,也是必不可少的存在。
其实,个人认为,婚姻之道,长久维持,还是在于遇见对的人,彼此双方磨合沟通,在某个层次达到共鸣。
最后,送上《结婚誓言》愿每个人都能携一人白头。
“我们自愿结为夫妻,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共同肩负起婚姻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义务:上孝父母,下教子女,互敬互爱,互信互勉,互谅互让,相濡以沫,钟爱一生!今后,无论顺境还是逆境,无论富有还是贫穷,无论健康还是疾病,无论青春还是年老,我们都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同甘共苦,成为终生的伴侣!我们要坚守今天的誓言,我们一定能够坚守今天的誓言!”